潛水委員會

1. 潛水史

 
 
 
 

作者:王勝源


一、潛水的起源

  潛水起源於人類對軍事作業、打撈作業、水下商業的需要,經由一再的嘗試和研究,擴展到潛水知識領域的追求。

  早期潛水人員為了增加在水下的工作能力,最大的問題就是供應空氣,第一次的嘗試是使用中空的蘆葦桿或管子從水面上延伸到水下,這種方法能使潛水員在水下停留一段時間並且完成少部份的工作。當時的人們認為只要延伸管子的長度,就可以增加潛水員在水中活動的範圍和深度,所以,早期的潛水裝備就是根據這樣的觀念設計出來的;潛水員在水深3呎的地方使用身上的裝置,也無法靠著身體的自然呼吸能力吸收到水面上的空氣,因為,身體的部已受到來自水中極大壓力,以致於造成我們在水中呼吸困難。壓力是潛水中最重要的困擾困素,壓力隨著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這之前很多憑想像的理念設計出來的潛水裝備,因為對水下壓力的問題不十分瞭解,所以,設計出來的裝備都不切實際。

1.潛水鐘

  西元1500-1800年發明一種叫做潛水鐘(diving bell)的潛水工具,這件裝備可使潛水員在水中停留數個小時。潛水鐘的構造是一個大的、堅固的、沒有底部的桶子,它的重量可以使它垂直的沉入水中,藉著這種方式,使桶內充滿空氣,足夠供應潛水員在水中呼吸數個小時。

  潛水鐘由一條船用索鏈吊著放入水中,潛水員能待在潛水鐘內隨它往下潛。假如直接安放在工作地點的上方,潛水員可以閉氣游到外面活動一段時間。

  可查證的最早潛水鐘是在西元1531年製造的調節裝置。西元1680年,美國麻薩諸塞州的Willian Phipps改良潛水鐘,他使用數個倒立的小桶子和一個大桶子去尋找寶藏,他們帶著小桶子出去搜索,等小桶子空氣快用盡時,再回到大桶子更換新鮮空氣。

  西元1690年英國天文學家Edmund Hally(此人發現哈雷慧星的運行週期)發明一種潛水鐘可藉其它大桶子攜帶空氣沉入水中再補充潛水鐘內人員所需要的空氣。

 

  西元1715年,另一位英國人John Lethbridge發明一種可以將一個人包裹起來的潛水衣,潛水衣本身是用強化的皮革製造的空氣桶,在眼睛的部位有玻璃窗可看到外面,在手部的地方有兩個防止滲水的袖口,可以將雙手伸出袖口外完成一些工作。

  19世紀時有項工業技術的突破,那就是唧筒的發明,也就是利用壓力

 

送出空氣,這項技術就被應用潛水的水下空氣之供給方法。

2.潛水衣

  第一套最實用的潛水衣的發明應歸功於Augustus Siebe,那時候他是許多人中唯一發明出最成功的潛水裝置。

  西元1828年,John和Charles Deans他們兄弟開始熱衷於打撈工作,於是,將救火衣改良成潛水衣,取名叫〝Deane’s Patent Diving Dress〞,這套潛水衣包括一件很重、可防寒的衣服,一頂可以看見外面的頭盔,一條可從水面上供應空氣到頭盔的管子,頭盔並沒有固定在潛水衣上,而只是藉著頭盔的重量安放在潛水員的肩上。用完或過多的空氣會從頭盔的底部排放出來,潛水員只要保持直立的狀態都不會有問題,可是,只要他一跌倒,頭盔將會很快的被灌滿水。西元1840年Siebe將這套潛水衣改良,成為今日潛水衣的藍圖。

3.潛水病

  西元1840年,一位政府的歷史學家,Colonel Pasley注意到任何一位合格的潛水員在水深60到70英呎之間每天工作6或7個小時,無法避免風濕症的疾病。他和研究人員無法了解他所觀察到的現象,這種生理上的症狀在往後幾年變成職業潛水很重要的問題。

  西元1878年,法國的生理學家Paul Bert,他為了要研究壓力對人類生理的影響,決定親自在強大壓力下呼吸空氣,讓空氣中的氮氣大量的溶解在人體的血液和組織中。他發現只要壓力保持著,氮氣就會繼續溶解在液體中,一旦,恢復到常壓時,氮氣會很迅速的轉變成氣態離開身體,可是,氮氣形成的氣泡將會遍佈全身,導致許多疾病的症狀發生,假如氣泡阻塞流到重要器官的血管,人將會產生麻痺、癱瘓的現象,甚至於造成死亡。

  Bert建議從事深水潛水的潛水員逐漸的降低壓力,而潛水員必須慢慢的回昇到水面。他的研究使得深水潛水員發現一有潛水病的症狀出現,只要將患者送回潛水箱中的壓力中,患者疼痛現象就會立即減輕。

4.潛水生理症狀

  Bert建議潛水員使用循序漸近的穩定上昇方式並不完全的成功,某些潛水員仍然得到潛水病。120英呎是每一位潛水員作業的最大深度,如果,再繼續往下潛,部份的潛水員得到潛水病的機會將會增高而且比較沒有工作效率,甚至於偶而也會失去知覺。

  一位英國的生理學家J. S. Haldane,在西元1905年到1907年之間對英國皇家海軍潛水員做了一項試驗。他認為部份的問題歸因於潛水員的頭盔沒有足夠的通氣,因此,一氧化碳的含量相對的增加。他藉著實際的試驗,訂定標準的空氣流速是1.5ft3/min,頭盔在這標準的空氣流速和足夠的空氣量下保持通氣,因而,解決了上述的問題。

  Haldane也訂定了一份解壓表,這張表規定每站的解壓方法,經過了許多年的研究和改進,使得這份表變成潛水員上昇時的解壓標準。

  Haldane又繼續研究出使用空氣的潛水員能夠輕易的潛入200英呎以下的深度,而深度的限制並不受生理因素的影響,是受到手動唧筒功能的影響。

  潛水員越潛越深,當他們潛得越深,另外一種疾病的症狀又開始出現,潛水員變得有點陶醉、失神(euphoric),甚至於失去判斷力,忘記他潛水要作的事情。西元1930年這種壓力變化與空氣中的氮氣有關係而且是在高壓的情況下呼吸所產生的,這就是所謂的氮醉(nitrogen narcosis)。氮氣本身會令人體產生麻醉的作用,假如,空氣壓力越大,這種情況越嚴重。使用氦氧混合氣代替空氣,對於深水潛水將可避免這些問題。

5.水下呼吸

  很多的發明,使得潛水員在水中停留的時間加長,活動性更好,以致於能夠完成更多的工作,但是,潛水員還是必須藉著從水面供應空氣的管子呼吸,因此,潛水員作業的範圍便受到嚴重的限制。為了讓潛水員不再使用水面上的供氣管,能夠更自由的在水中移動,發明家尋找許多方法。他們得到一個解決的方法,就是讓潛水員自己攜帶一個可供應空氣的裝備。現在一般潛水員所使用的隨身攜帶式的水下呼吸裝置(self contained underwater breathing apparatus)簡稱空氣瓶潛水(SCUBA)

二、史庫巴潛水之發展

  在潛水史上,隨身攜帶式的水下呼吸裝置包括了很多重要的發明,其中,有二種主要的發展途徑,一為開放式迴路的史庫巴,另一為封閉式迴路的空氣瓶潛水。

  有兩位法國人,一位是海軍的官員,名叫Jacques - Yues Cousteau另一位是工程師,名叫Emile Gagnan,他們將一種新發明的調節器(regulator)和高壓的空氣瓶與開放式迴路的空氣瓶潛水組合起來,製造出第一件有效率且安全的開放式迴路的空氣瓶潛水,將水肺(Aqua - Lung)改良得更實用,藉由改良的水肺發展出更新的潛水技術。Cousteau使用他發明的裝備,很成功的潛到180英呎的水深,而且,並沒有發生任何的困擾。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水肺的裝置被使用在商業潛水的作業上。開啟了人類對海底世界的探討。

  水下潛水的活動因為空氣瓶潛水的發明,使得人類很快的熱衷於潛水運動,而且,有關科學和商業潛水作業也因為史庫巴的發明受益無窮。生物學家、地質學家、動物學家和考古學家開始潛入水中尋找地球、人類和文化的起源。而後,將開放式和封閉式迴路裝置結合在一起,逐漸運用在飽和潛水和深海潛水的潛水裝置。

 
 
 
 
 

潛水委員會

2. 潛水裝備介紹

 
 
 
 

作者:王勝源


浮力調整背心(BCD)

        浮力調整救生衣(BCD),是潛水人員的必要裝備,它的功用除了在緊急狀況之下能迅速充氣使潛水者能漂浮於水面上達到救生的目的外,在正常潛水時可利用來做為浮力與重力的平衡調整工具,並供給疲勞的潛水員適當的浮力而能在水面上休息。

BCD

  現今新式的救生衣有二點改良,一,自動充氣閥及洩氣閥裝置, 連接自氣瓶的自動充氣閥,可隨時按下自動充氣閥調整浮力,及洩氣閥排氣。二,救生衣和背架聯接,新式救生衣將背架視為救生衣的。一部分而整合設計,又救生衣的充氣閥,洩氣閥和氣瓶連接,使得氣瓶背架救生衣三者互相聯接而成為協調一致的設計,潛水時穿戴起來更為簡便舒適。  
        救生衣之保養除了氣囊部分必須在每次使用之後立即用清水灌入清洗,反覆二.三次將內部海水洗淨為止,再充氣將水份充份流出,,充氣後懸掛於陰涼通風之處陰乾,閥.管路等金屬須加以潤滑防止生銹。

 

調節器

        調節器的構造及設計原則是安全和簡易的操作方法,主要有兩大功能::一是連接高壓空氣瓶,並將瓶內的空氣壓力降低至週遭環境一致的壓力,其次是隨著潛水員肺部壓力的變化自動開啟調節器,以供應潛水員呼吸時所需要的空氣量。也就是說調節器的構造設計使得它能夠隨著潛水深度壓力的變化而自動調整,並偵測潛水員呼吸的需要量而自動開?或關閉空氣閥。

  一般休閒潛水員使用的大多是單管調節器,接在氣瓶頭的部份稱為之第一級部份,又叫一級頭,主功能將150-200-kg/cm2 的高壓空氣減壓至週遭環境壓力 8-10- kg/cm2 的中壓,經中壓管到潛水員的咬嘴部份,第二級則是將中壓空氣調整至潛水員所呼吸的週遭壓力,而且在潛水員吸氣時供給必要的空氣量,又叫二級頭。

        二級頭是由一片像蓋子般的橡膠膜,使給氣閥作動的U形連桿,排氣閥.口啣部等組成。其作動要領說明如下:當潛水員吸氣或壓下U型桿時,以橡膠製成的隔膜往內側移動而壓下U形桿,並帶動打開給氣閥,使空氣從氣口流出供給潛水員。潛水員停止吸氣時隔膜內側的壓力與外側(周圍壓力)達到相等時,U形桿就回到原位,而給氣閥關閉阻止空氣流出。潛水員呼氣或排氣時,空氣由單向止回之排氣排出;而排氣閥的止回作用可防止外部海水侵入。又調節器在水中有時會拿離口部,水會從口啣部流入而充滿二級頭,只要再度將調節器含上後吹氣,空氣就會將水從排氣閥壓出,然後就可恢復正常呼吸;另外,可在啣住調節器時壓下橡膠膜,自給氣口流出口空氣也會將水強壓而從排出口排出。

  另外有一條中壓管接到BC上,供給BC手動充氣以調節浮力用。及另一條高壓管連接至殘壓表,供潛水員瞭解氣瓶供應壓力,串接深度表和定位指北針,又合稱為三用表。

  調節器的保養,在每次潛水後,拆卸前將二級頭排氣,使水份排出及洩壓,拆卸後必需要馬上將調節器入口用橡皮塞封閉,防止水洗時水跑到儀表中,造成儀表內部生銹損壞,並應定期保養檢查。

 

配重帶

  鉛帶的功用就如同救生衣的功能一般,用於調整重力與浮力之平衡,使潛水人員在水下能保持臨界重力的狀況。

  鉛帶之構造如圖所示,它的設計必須是滿足潛水人員在緊急狀況時能以任一隻輕易的快速拋棄之,也就是說鉛帶在基本上有一快卸釦,使人員能迅速脫離危險區域,而返回水面上。

  鉛帶的穿戴順序,一般是在潛水員穿戴新式 B.C 之前,要就穿戴調整好位置,分散在兩側才不會影響氣瓶的背負。鉛帶的重量大約是人體體重的十分之一,但是還要配合防寒衣的厚度來增減,基本原則其重量應調整成,使潛水人員在吸滿氣時能保持身體直立於水中時,恰好眼睛在水線上下,呼氣時能有緩緩下沉的現象,吸氣時又能有緩緩的上昇。

潛水刀

  潛水刀是潛水人員在水中解救危急狀況所必需的裝備,因為潛水員萬一在水中被漁民廢棄的漁網勾住時,若沒有一把帶鋸齒狀的潛水刀刺割斷尼龍繩是無法脫困的。因為在海水中使用,所以潛水刀的選擇,是必需是防銹的不鏽鋼材料所鑄造,不易斷裂,適合體型配戴的。

  一般而言潛水刀並不適合用於作為和鯊魚搏鬥的工具。潛水刀之構造從刀來說,可分單鋒或雙鋒兩種,大部分常用的形式是,一邊刀鋒銳利,另一邊呈鋸齒狀;無論如何,所有的刀具都必須保持鋒利。

  潛水刀必須套上適當刀鞘,穿戴於適當且不會妨礙潛水人員游泳或工作的地方,通常潛水刀都被戴於潛水者的,小腿或手臂上,還要有一個容易開啟的扣子。

其他潛水物件

 
 
 
 
 

潛水委員會

3. 潛水歷史的過去現在未來

 
 
 
 

潛水歷史的過去現在未來

榮譽理事長 謝新曦

1.0          引言

人類由於進化的關係,終於能由海中移居陸地。如今已經無法再度回到水中生活,而且,海底的奧秘及瑰麗非親身經歷是無法體會出其中之燦爛,為了探險神秘壯麗的海洋世界,數千年至今,在浩瀚的海洋中孕育著無數激盪人心的冒險故事。由於時代的進步、器材的發明以及更新,人類又回到海洋中尋求生存空間。

1.1潛水的過去

據聞在數十萬年以前人類已開始屏氣活動於水中,由於貝塚的發現,猜到人類在古時就有人類潛入水中採取食物。據各種搜證之資料顯示,紀元前2000餘年前就有水兵從水中攻擊(圖1.1),也有傳說古代為逃避追兵,沉入水中以麥管露出水面呼吸者。

潛水起源於人類對軍事用途、打撈用途、水中商業的需要,進而運動、安全休閒潛水。經由一再的嘗試和研究,漸進入到瞭解並知道潛水者需要:

(1)健康的身體、(2)充分的信心、(3)豐富的常識、(4)熟練的技術、(5)精良的器材,追求五要素的領域。

        西元1500─1800年代潛水工具的潛水鐘終於發明成功,可使潛水人員停留在水中數小時,潛水鐘的原理很簡單,我們以一個玻璃杯顛倒的壓入水中,就可見到杯子中接近水平面之處,有少許的水上升杯麵,而杯子中已有空間,其空間即為空氣。潛水鐘的構造是一個大型堅固的沒有底部的桶子,重量可使它直接沉入水底,可在船上以索鏈吊著放入水中,潛水人員可隨它在鐘內往下潛。

假如安置在工作地點的上面,潛水人員可隨時屏氣游到外面工作後再返回潛水鐘休息及換氣。如(圖1.2)可查證的最早潛水鐘是西元1531年製造的,數百年後,最基本和有用途的潛水鐘是有調節裝置。

         西元1680年,美國麻薩塞州冒險家MrWillianPhipps改良了潛水鐘,使用數個倒立的小桶子和一個大桶子去尋找20萬英磅價值的寶藏,他們帶著小桶子出去搜索,等小桶子空氣快用完時,立刻回到大桶子更換新鮮空氣。

                西元1690年英國天文學家EdmundHalley(就是此人發現哈雷慧星的運行 週期)發明了一種可藉其它大桶子攜帶空氣沉入水中,再補充潛水鐘內人員所需的空氣,經他一再改良,他和其他四個人在60呎深度停留一個半小時,26年後再改良的潛水鐘可以在水深66呎的地方停留四個小時以上。

  

西元1715-1720年間,另一位英國人JohnLeothbridge以木製的桶發明了一種可以將人包裹起來"潛水桶衣"(圖1.3)在手部的地方有二個防止滲水和皮革製造的袖口,可將雙手伸出完成工作。這套人工操作之潛水衣必須藉著船隻的吊放,也可由船上的吊索移動位置,於19世紀時有一突破,就是唧筒的發明,也就是利用壓力把空氣供給潛入水中的人員使用。

        潛水衣在西元1823年後的演進,是由於名叫John和Charles及Deanes二位兄弟發明了叫"救火衣"的"SmokeApparatus"消防員可於火災穿著滅火,到西元1828年他們開始熱衷於打撈工作,改良"救火衣"成為"潛水衣"取名叫"CharlesPatentDivingDress",很重,包括可防寒的衣服,由一個放置於潛水員肩上的頭盔,由水面的幫浦供給空氣由於頭盔是放在肩上未與衣服結合封閉,空氣可從底部排放更新,潛水員要保持直立工作,只要傾斜跌倒,頭盔會進水而產生危險(圖1.4),此器材也就是職業潛水初期裝備,西元1840年Siebe將這套潛水衣改良成為今日職業潛水衣的藍圖。

    

據說在西元375(AD375)年製作的圖畫中,即描繪一位水伕在水中銜著呼吸袋呼吸的情形。
(圖1.5)  這幅圖畫係出現於1511年羅馬的Beges著書「De.mititalre」之中。給予我們自足式水肺長久發展歷史的小小啟示,而Beges本人亦介紹了自足式水中呼吸器  (圖1.6)。1191年,埃及的Gawashin發表自足式水中呼吸器具。1405年德國的Kaiser發表了可在水中作業皮革製成的夾克型自足式水中呼吸器具(圖1.7)。

 

1430年同樣在德國,一位姓名不詳的作者亦發表了簡易型水中呼吸器。1450年義大利數學家Mariano發表了呼吸袋裝置於口中的自足式水中呼吸器(圖1.8)。

1551年義大利的 Tartagria開發了玻璃半球安裝於頭部的自足式潛水器(圖1.9)。

1650年德國的Altt Forn Gelike (1602-1686) 發明了空氣壓縮機,此 乃人類首度以人工方式生產高壓氣體。
1660年,義大利的 Robert Boyle(波義 耳) 發現了支配在壓力下氣體之物理學 明確的定義,又稱之為『波義耳定律』。 1689年 Baban運用此一定律,發明了可 連續送氣的高壓空氣幫浦。

 

 

        1662年義大利數學家Borelli設計出潛水伕可背在背部攜帶的自足式水肺(圖1.10)。此設計實際上仍無法使用,但是此一觀念帶給了此後自足式水肺發明者很大的啟示,締定了200年後發明的基礎。Borelli另一項發明就是"再循環呼吸裝置",把吐出的空氣透過冷卻水淨化的設計。

        1772年義大利的Premine,更設計出與約100年前Borelli之自足式水肺極相似的皮革製潛水衣(Divingsuit)(圖1.11)。融合了透過彈簧的傳動裝置,把背部的空氣貯存容器內的空氣強制性送入潛水頭盔中。

   

        1797年,德國的Krigelt,發明了放置於海底的大型空氣槽加裝利用水壓推動活塞與汽缸的給氣裝置,以及組合了大容量水肺(潛水器)之自足式水肺(圖1.12)。唯操縱性不良,攜帶笨重,缺乏實用性。

 

      

開發階段的自足式水肺,1825年義大利的Willias Jamcs,開發出貯存有壓縮空氣的金屬容器,安裝於潛水伕的腰部,透過管子呼吸的自足式水肺(圖1.13)。可是這種裝置的空氣貯存容量較少,因此在水中時間短,而且沒有調節器,缺乏實用性。

 

1860年,法國的Rouquayrol發明了今日仍在使用,原理相同的調節器,並獲政府專利(圖1.14)。這項發明偉大的所在,莫過於人類不論處於任何壓力之下,這裝置只要需要即可呼吸到需要之高壓空氣。一旦發生礦坑爆炸事件時的救援作業得以使用,將此調節器組合而成之攜帶用呼吸器廣泛受到利用。

 

       1865年,Aerophores在NavyLt的協助下,利用此一調節器開發出自足式水肺(圖1.15)。其可自動調節、輸送略高於潛水伕水中深度相等壓力的空氣,可呼吸其空氣。這種調節器接連於潛水伕所背的空氣貯存容器。由於容器容量小,皆由管子從海面供給新鮮空氣(水面供氣法)。潛水伕可在水中拆掉其拘束的管子,自成一自足式水肺,供短時間的沈船探勘作業。他發明了自足式水肺的前身。

         1869年,法國科幻小說作家JulesVerne發表『海底二萬里』的小說,使得世界上青少年深深嚮往海底的潛水活動。他是採用ROUQUAYROL等人發明的自足式水肺做為題材,經由Naimo船長敘述無拘無束海中的活動故事。並描寫當時如果人類能夠攜帶充分空氣於海底,即可以生存於水底(圖1.16)。源於這部小說的啟發,其後種種海底活動用的潛水裝置,陸續問世。因此這部小說對於人類從事海底潛水活動,具有功不可沒的意義。1975年,義大利的Toseri發明了高壓空氣壓縮機。

 

實用化的自足式水肺,1878年英國的HelinFrace參考1842年法國Sandaler所創的空氣循環閉路型的自足式水肺設計理念,發明利用純氧氣體的閉路型自足式水肺潛水裝置(氧氣循環呼吸裝置)。裝置的特徵在於採用僅讓潛水伕呼吸純氧,並利用化學藥品吸除呼出氣體中之二氧化碳的方法。此裝置最初不是為潛水而製造的,是使用於發生毒氣戰爭中,用於士兵防毒面具,其並可使用於毒氣洋溢的礦坑道中。

 

    1914年左右,潛水權威--義大利的Robert.H.Davis改良Frace發明的閉路型自足式水肺(氧氣循環呼吸裝置),而開發出增加其實用性,可於水中使用的自足式水肺。隨後,亦發明了飛機用閉路型自足式呼吸器,以及潛水艇逃生用的呼吸裝置。後來,這種潛水裝置經改良,亦可供做潛水用途。

 

          1926年8月14日,法國海軍上校Eve.Rr.Priul發明了高壓空氣筒背在背部,利用手動式調節器送氣的自足式水肺。本人在巴黎游泳池內成功地完成了10分鐘實驗(圖1.17)。

        這可讓潛水伕調整流量以防止空氣無謂的流出。由於這種裝置空氣不斷地流動,潛水時間受到限制,潛水伕在7-8公尺(m)深度可安全停留20分鐘,12公尺(m)深度停留10分鐘。同時,Priul並將潛水鏡改變成全面式口罩,期使女性也可使用並能將高壓筒攜帶胸前(圖1.18)。接著在1935年7月設立世界最早使用這種自足式水肺在海中漫步的『水中俱樂部』。眾所皆知,Priul的自足式水肺亦是世界最早休閒潛水運動的實用裝置。

        1937年淺利熊記發明攜帶式壓縮空氣,並附有與呼吸動作帶動的自動調節閥,名為"單獨潛水裝置"的自足式水肺。

       1939年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美、法、德等數國,開發了一種軍事用特殊的閉路型純氧循環呼吸潛水器材。

        1941年,義大利海軍Rugi.Ferrare改良Davis的閉路型自足式水肺(氧氣循環呼吸裝置),命名為『OXYLUNG』(氧氣水肺)之高度隱密性的自足式水肺。二次世界大戰期間,Ferraro所率領的義大利水兵,即使用『OXYLUNG』攻擊,擊沈停泊於土耳其Allaykisandross港的英國戰艦。

 

1.2現在的潛水

在潛水發展過程中另一種潛水也在一直進化演變,它就是今天的"SCUBA",原名全文SelfContainedUnderwaterBreathingApparatus中文譯為"自足式水中呼吸器",也就是水肺潛水器材。在潛水史上,隨身攜帶式的水中呼吸裝置包括了很多重要的發明,今日全世界利用這種水肺當做休閒娛樂的人口己達數以千萬計,而這種休閒用自足式水肺的開發至實用化以前,人類為之投入難以計數的時間,期間更是費盡周折。其中貢獻最大的人物大致有以下的三人。

 

        首先是1650年代德籍的Gelike發明了壓縮機,其次是1860年法籍的Rouquayrol發明了調節器,第三位是1943年法籍的"潛水之父"Cousteau發明了今稱為水肺的"AQUALUNG",歷經這段過程我們人類終於能夠在淺海中上下左右自由自在的活動。現今使用的名字為"SCUBA"也就是"自足式水肺"。

     

水肺大致上分為三種:

 

1.2.1 閉路式水肺──ClosedCircuitScuba

縱觀潛水的歷史,最初成功的水肺器材是"閉路式純氧循環呼吸器"(圖1.19),但此種器材在商業上是不使用的,主要使用在軍事行動上,由於此器材構造上的複雜,又因隱藏著危險性,假使為要安全的使用必須要下一番苦工並限制深度來訓練所使用之人員。

 

 

1.2.2 半閉路式水肺──SemiclosedCircuitScuba

顧名思義,半閉路式(圖1.20)是氣體的一部份再被呼吸,由此可知氣體的供給持續時間會較開放自足式長,半閉路式是以混合氣供給的,它俱備開放與閉路式的特徵,這是有高信賴度自動充填裝置與特殊排氣閥,可使氣體持續送入及持續的排氣。

1.2.3開放自足式水肺──Self-ContainedUnderwaterBreathingApparatues(即是SCUBA)

 

此項普遍被採用於運動、休閒潛水,也就是"自足式水中呼吸器"。在潛水的歷史上,包括了很多重要的發明,但是在缺乏其他因素的配合下,終究還是不能完全被利用,其中有二種主要的發展途徑,一為開放式,一為封閉式。

        1943年有二位法國人,一是海軍的軍官,名叫JacquesYuesCousteau(圖1.21),另一位是EmileGagnan工程師,他們一同完成了一項重大的突破,將一種新發明的調節器和高壓的空氣瓶組合起來,製造出第一件有效率且安全的"開放型自足式水中呼吸器"。將水肺(Aqua,Lung)改良得更實用,而發展出更新的潛水技術。Cousteau使用自己發明的器材,很成功的潛到180呎的水深而且並沒有發生困擾。

第二次世界大戰未期,水肺器材被使用在商業潛水的作業上,到今天為止水肺更被廣泛的運用,並開啟了人類對海底世界的探討,使得人類很快的熱衷潛水運動,而且相關科學和商業潛水作業也因為"SCUBA"受益無窮。

1943年,法國海軍Jacques-YuesCousteau,在取得上級──Ties上校及同事Ganian等的協助,成功地完成開放型自足式水肺的開發。

 

Cousteau正式命名為『AquaLung』是1869年JulesVerne所著『海底二萬里』一書中,所描繪自足式水肺的實用型製品。Cousteau厥功至偉的地方在於開發高壓氣瓶及調節器(圖1.22),同時配合了面鏡及蛙鞋(Fin),可以行動自如安全潛水,並開發成實用化、商品化而且普及化(圖1.23)。為了能夠促使這個偉大的發明普及大眾,於是以這種自足式水肺為主題,著書陳述水中活動的景像,啟蒙大眾。從此在水底遺跡的調查研究、水中洞穴的探險、水中照像、水中攝影、海中居住實驗、潛水艇開發、深海潛水技術的開發、水中的自然保護活動、潛水生理學的研究、世界水中聯盟(CMAS)的設立等的相關之水中活動,到處可見到開放型自足式水肺的蹤跡。

        1965年,台灣開始輸入Cousteau發明的自足式水肺,而漸漸流行國內。1967年代,愛好水肺潛水活動的同好集會,成立了最早的台北潛水俱樂部。到了1969年台灣第一家專業的潛水公司"中華潛水器材公司"成立,愛好自足式水肺(SCUBADIVING)潛水活動同好迅速增加。到了今天,推廣自足式水肺,扮演重要角色的潛水俱樂部一家家的成立。1989年為推廣潛水休閒化,中華潛水公司出刊"休閒潛水雜誌"二年後停版。

1946年光復後,在台國軍陸續成立蛙人隊

台灣國軍與水中及蛙人有關之單位:

  • 爆破中隊
  • 海軍水中爆破大隊  <唯一的三棲蛙人>
  • 械彈中隊
  • 海軍救難大隊
  • 海軍陸戰隊偵索連
  • 陸軍海龍兩棲偵察營
  • 陸軍海上情報工作大隊
  • 陸軍空特部神龍小組

 

1.2.4 民間與水中及潛水有關之單位:成立日期

 

A.中華民國潛水協會--------------------(1989年07月02日)

B.中華民國蹼泳協會--------------------(1989年11月01日)

C.中華民國潛水訓練協會----------------(1989年12月10日)

D.中華民國水中運動協會---------------(1991年02月06日)

(本協會是目前被世界水中聯盟所承認的,也就是被105個會員承認簽發的CMAS合格証,簽發之CMAS合格証可在世界任何國家潛水。)

E.中華民國海下技術協會----------------(1991年03月23日)

F.中華民國休閒潛水協會----------------(1993年10月28日)

G.中華民國水中攝影協會----------------(1996年02月11日)

H.中華潛水推廣協會--------------------(1998年01月01日)

(前身是1967年成立的台北潛水俱樂部,簡稱中華潛水會)

I.台灣科技潛水協會--------------------(2000年12月30日)

J.中華民國職業潛水協會----------------(2002年07月17日)

K.中華水下考古學會--------------------(2003年03月15日)

以上之單位屬國家級及省級,其他各如『台北市體育會潛水委員會』、『台南市潛水協會』、『高雄市潛水協會』等以及潛水俱樂部等,至今已超過100個單位。早期台灣軍方所使用之器材多是美援器材,部份是當時只限軍方使用,只有一家『亞東公司』生產面鏡、蛙鞋及救生衣,於1969年總算誕生了為運動休閒潛水而經營的公司『中華潛水器材股份有限公司』,至此潛水由該公司一步一步的成長起來,臺灣全省漸漸普及,才有今日之盛況。

到了1960年代,深海潛水技術的開發更是突飛猛進。海洋石油產業水中工程使用的深海潛水用閉路循環型、以及自足式水肺都受到重視。其後,部份的深海用自足式水肺到今天仍衹局限於軍事用途。其無法普及於一般大眾的最大理由,乃是裝置複雜,操控不易,潛水員無法正確掌握,等等技術尚待克服。今天,這種深海潛水用的特殊閉路循環型自足式水肺,大概衹有在博物館內,才能看得見。

 

儘管科技日新月異,但是到了1989年,Cousteau等人開發的開放型自足式水肺所俱有的本質上的功能,仍維持不變。但是,當初法國、美國製造的Cousteau所發明"自足式水肺"相關的裝備品等等,現在台灣、日本、東南亞、義大利各國的生產製品已佔全世界九成的比例。各種的自足式水肺的面鏡(Mask)、調節器(Regulator)、乾式潛水衣(DrySuit)、濕式潛水衣(WetSuit)、浮力調整器(BC救生衣)、潛水錶、深度錶、殘壓錶、減壓錶的器材、顏色、設計等等,均有飛躍的進步。同時,這些裝備亦自趨於高科技化的發展趨勢。

回顧自足式水肺(潛水裝備)的歷史,可以想像這種開放型自足式水肺,勢將蔚為休閒性潛水活動主流(圖1.24)。

 

1.3未來之發展---無可限量

而且在不久的未來,將可以看到猶如海豚般快速自由移動 ,同時兼具如海豚般敏銳的水肺(潛水裝備)必將問世,並有實用性及普及化。而且第二代的Cousteau自足式水肺必將呈現在我們面前。工程方面未來的發展都以高科技的遙控為主,而運動休閒更是器材日新月異,更講究潛水的安全問題。

 

1.4台灣的職業潛水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北區職業訓練中心,受行政勞工委員指示,承辦台灣職業潛水技術士訓練任務,於19905月著手進行,首先招募一批國內知名的潛水專家成立"潛水專業人員試題命製委員會",當時參與的人士有:蘇達貞、李玉立、謝新曦、林文、牛柯琪、曾榮政、傅達勳、程德明、黃松南、許本爵命題完成後。1991813日審查職業潛水技術士技能檢定規範通過,與會人員胡瑕玉、林文、葉美月、黃桂芳、吳茂森、蘇達貞、林柏青、許硯蓀、李仲豪、程德明、謝新曦、黃松南、馬守智。於19928月舉辦訓練師講習,並於11月舉辦潛水技術士技能檢定監評人員考試及技能檢定術科測驗評審員,共通過32位,並任用之。

 

至此,台灣的"職業潛水技術士"証照制度真正的開始。在此之前於1989620日就己經舉辦過第一期「潛水專業人員」的養成訓練,當時有20位參加。訓練目的,配合國家政策開發海洋資源,培訓青年具備潛水專業知識,以應社會發展之需要,並培養熱誠、負責、進取之服務道德,以及對潛水的安全觀念。並輔導結訓學員前往國內各大港灣工程公司或潛水打撈公司服務。

海下技術協會為加強職業訓練,增加國人在特殊專門行業工作機會,同時配合政府建立職業證照制度與推動海下技術之發展。由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北區職業訓練中心與中華民國海下技術協會合辦「職業潛水丙級技術人員養成訓練」,並於19928月首次開訓,次年1993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等陸續開班、報名非常踴躍。

至今「丙級職業潛水訓練班」開班已歷10年,為配合教學需要,以及兼顧理論與實際,本會在訓練委員會黃漢勇副主任委員邀集產、學界之精英,及潛水經驗長達二、三十年之專家-謝新曦、劉倬騰、李玉立、鄭文昌、蘇焉、劉復光、許硯蓀,共同更新編訂「潛水基礎」教材,提供資料頗多,更適合受訓學員研讀,增進學員的學習效果。

 

 
 
 
 
 

潛水委員會

4. CMAS潛水教練標準

 
 
 
 

CMAS一星教練★

A、     定義

為三星潛水員,且具備教練能力之教育技術知識者,但上不能獨當一面擔任教學監督,只可從事既定課程之教學工作。

B、     參加資格

C、     課程內容

理論

    1. 有三星潛水以上資格(其他組織同等能力之潛水員者)
    2. 二十歲以上。

技能

    • 基礎教學方法。
    • 學習者順序。
    • 適合運動潛水的教學方法。
    • 潛水教練教學使用之器材。

D、     檢定

在『連續檢定制度』課程中,如核定的理論與技能達到教練基準時,將授與其認定合格證。

若以測驗為最後審定方式,應證實其餘安全水域證實有如下之能力:

    • 於安全水域具備控制及領導學員之能力。
    • 能於安全水域教授學員之能力。
    • 在水面或教室皆可教授一星潛水員課程。
    • 隨時可提供學員有效解答。

審定是由二星和三星教練以上組成之會議決定。

    1. 實驗操作於安全水域控制、領導學員團體。
    2. 實驗操作於安全水域中、教授學員基本潛泳技術。
    3. 實驗操作可教一星潛水員課程和於水面或教室教學能力。
    4.  隨時給予學員有效的問題解答。

 

CMAS二星教練★★

A、     定義

有經驗之一星教練,擁有於教室、泳池、開放水域教授潛水團體的技術和知識,可勝任一星教練訓練時的助手。

B、     參加資格

C、     課程內容

理論

    1. 具一星教練資格。
    2. 二十一歲以上。
    3. 在一星教練資格取得後,有更多的實際教學經驗者。

技能

    • 基礎教學方法。
    • 學習者順序。
    • 適合休閒運動潛水的教學方法。
    • 潛水器材之使用教學。

E、檢定

在『連續檢定制度』課程中,在課程上將檢定上述理論與技能達到教練基準時,將授與其認定合格證。

如以測驗為最後檢定方式,必將於安全水域實際操作證實有以下之教練能力:

    • 在各種海況均可領導及控制學員。
    • 能於開放水域教授學員。
    • 於水面或教室皆可教授一、二、三星潛水員課程。
    • 隨時可以提供有效解答給學員。
    1. 於開放水域能控制及領導學員們。
    2. 於開放水域或安全水域可教受學員高度潛水技術。

 

CMAS三星教練★★★

A、定義

具充分經驗之二星教練,可教受各級潛水員或教練,並可負責管理訓練班、中心或特別訓練課程及活動。

B、參加資格

C、最低課程內容限定

此級無法以既定課程評定,應以長期經驗之累積或廣泛學習及資格來評定。

到達此階級的教練應有各項科目之優秀知識,並需熟悉其理論與實際方面的教學,且對標準以外的話題,依其技能與經驗給予正確的解答。

D、檢定

在『連續檢定制度』課程中,將以教練潛水經驗檢定上述之知識與技能,作為檢定內容,當教練達到要求基準時授與其合格證。

如以測驗作為最後檢定時,將需證明教練在任何狀態潛水均有以下能力:

    1. 二星教練資格者。
    2. 二十歲以上。
    3. 二星教練檢定,擁有各訓練單位或CUTF標準的教學經驗。

檢定由CTUF技術委員會負責,任命三星教練會議依CTUF標準進行檢定。

    1. 在開放水域的潛水計劃中,能實際表現出控制或領導學員的能力。
    2. 能於開放水域或安全水域,能實際教授學員高度潛水技術。
    3. 能教授所有潛水員及教練課程,且於水面、教室、教授學員團體。
    4. 能給予學員或其他人員有效的解答。
    5. 能於被指定的各種條件、場所、狀態下完成訓練計畫。

 

CMAS四星教練★★★★(榮譽教練)

A、定義

有特殊經驗與能力之三星教練,經由CTUF技術委員會推選,參與國際性工作,任命則需得到CMAS執行委員會確認後承認。

B、參加資格

C、檢定

四星教練的檢定方式並沒有規定,依能力及帶給CMAS的貢獻由CTUF承認任命之,任命需得到CMAS總會的確認,取得認可後,將於每年授與合格證。

如被四星教練組成之CMAS Callege of international instractors選上,將代表CMAS及CTUF進行國際性工作。

★註:CMAS四星教練正之簽發條件,總會至今尚未做成最後決議。

    1. 有三星教練資格者。
    2. 為會員由CTUF推薦。
 
 
 
 
 

潛水委員會

5. CMAS潛水員標準

 
 
 
 

CMAS潛水員標準

整理:王勝源


CMAS一星潛水員★

A、定義

於安全水域中能正確又安全的使用水肺裝備;於訓練區域以外的開放水域,進行累積經驗之潛水,且潛水時,並需有教練或三星以上潛水員同行。

B、參加資格

十四歲以上。

C、最低限度的課程內容

理論

技能

    1. 壓力與體積的關係及對於裝備、潛水員的影響。
    2. 身體需要什麼來維持生命及其在水中之複雜化。
    3. 課程中使用運動潛水的裝備的用途、機能、特色及正確使用方法。
    4. 安全潛水的規則、自救法擊出及救生方法。

D、檢定

『連續檢定制度』中,將檢定前載的各項理論與技能,當作被認定的必備基準,學員達到時將授與其潛水合格證。

    • 潛水裝備的準備、保養、使用方法及浮力平衡調整、不喝水、保持呼吸順暢皆十分熟練。
    • 有效的使用蛙鞋浮游,能控制任何前進方向及安全的入水,及安全的上下岸。
    • 自救技術與基本的同伴救生技術。
    • 在監督下可成為潛水團體的一員。
    • 進行指定之訓練課程。
    • CMAS一星潛水員不指定最低潛水次數。

一星潛水員的檢定基準如下:

    1. 徒手跳水,以任何一種泳姿游100公尺以上。
    2. 能完成氣瓶、救生衣(B、C、D、)、面鏡、呼吸管、蛙鞋、配重帶、合身的防寒衣等等之配件的準備及著裝。
    3. 能由浮橋、防波堤、潛水船、小船、岸邊等進行上下岸。
    4. 由水面浮潛前進,能控制漂浮於水面。
    5. 能自行控制並維持水面位置;即使無面鏡、調節器也不影響活動。
    6. 能於水中進行面鏡排水、調節器排水。
    7. 能於平常或緊急時,更換預備二級頭使用及進行共生技術。
    8. 能於水中調整浮力及水面保持能力。
    9. 將以口頭或筆試確認是否理解前項『理論』概略。
    10. 檢定可與普通國內單位的規則合併進行;如為CMAS認定之訓練單位直接舉辦時,必須由CMAS二星教練以上檢定。

 

CMAS二星潛水員★★

A、定義

累積有開放水域潛水經驗之潛水員,可與比自己更高等級的潛水員組合同潛;而二星潛水員並沒有充足的潛水經驗,不得帶領一星潛水員於開放水域潛水。

B、參加資格

理論

    1. 十五歲以上。
    2. 一星潛水員檢定後有20次潛水經驗,在深度10-30公尺區域潛水10次以上。
    3. 最低限度的課程內容

技能

    • 潛水醫學及生理學,因潛水而引起的任何不舒適及病症對人體之影響。
    •  基礎急救措施,甦醒技術訓練。
    •  深潛的問題、空氣消耗量之計算、減壓表正確使用方法。
    •   潛水場所之選擇方法和潛水記劃之基礎。

D、     檢定

『連續檢定制度』中,將檢定前載的各項理論與技能,當作被認定的必備基準,學員達到時將授與其潛水合格證。

    •  適當使用面鏡、呼吸管、蛙鞋。
    •  全副裝備(不使用呼吸管)於水面浮游。
    •  於中間深度順暢使用裝備。
    •  於水深10公尺左右,適當的進行自救及同伴救生。
    •  熟悉救生衣(B、C、D、)的使用方法。
    • 正確使用減壓表計算一次潛水及重複潛水。

二星潛水員的檢定基準如下:

將以口頭或筆試確認是否理解前項『理論』概略。
檢定可與普通國內單位的規則合併進行;如為CMAS認定之訓練單位直接舉辦時,必須由CMAS三教練以上檢定。

    1. 使用面鏡、呼吸管、蛙鞋浮游800公尺,潛入水深5公尺潛游10公尺。
    2. 全副裝備(無調節器),使用呼吸管於水面浮游500公尺以上,及不使用呼吸管、調節器以仰泳或側泳游100公尺。
    3. 能於水深10公尺左右,做面鏡排水、調節器排水。
    4. 能有水深10公尺左右,自救和同伴救生的技能,並做水面拖曳罹難者。
    5. 幫助沒有空氣的潛伴,以共生方式或給予預備調節器安全浮出水面。
    6. 不使用預備空氣,便能控制救生衣B、C、D
    7. 正確使用減壓表,計算一次潛水及重複潛水。
    8. 身為潛水隊的一份子,不論於陸上的潛水準備或於水中均能安全、正確的進行活動。

 

CMAS三星潛水員★★★

A、     定義

具有充分經驗、訓練,有責任感的潛水員可於開放水域領導各級潛水員。

B、     參加資格

C、     最低限度的課程內容

理論

    1. 十八歲以上。
    2.  二星潛水員檢定後有50次潛水以上,10-30公尺深度的潛水經驗,其中20次以上是在30公尺水深進行潛水。

技能

    • 潛水醫學及生理學,因潛水而引起的任何不舒適及病症對人體之影響。
    • 基礎急救措施,甦醒技術訓練。
    • 超過30公尺潛水時的問題、空氣消耗量的計算,減壓表的正確使用方式。
    • 潛水場所之選擇和潛水計劃之基本概念,及潛水員之檢定和篩選方法。
    • 水中航行的原理和實技。
    • 小型船舶的操作及航海的基礎。
    •  瞭解水中有害生動植物及氣象狀態可能引起之危險。
    • 瞭解潛水員對法律的責任。

D、     檢定

『連續檢定制度』中,將檢定前載的各項理論與技能,當作被認定的必備基準,學員達到時將授與其潛水合格證。

    • 於任何水深,接能充分順暢的使用潛水裝備。
    • 對船上或陸地的潛水活動有編製小組的能力、
    • 於水深10-30公尺,自救和同伴救生之技能掌握即能充分進行準備和處理工作。

三星潛水員的檢定基準如下:

將以口頭或筆試確認是否理解前項『理論』概略。
檢定可與普通國內單位的規則合併進行;如為CMAS認定之訓練單位直接舉辦時,必須由CMAS三教練以上檢定。

    1. 使用面鏡、呼吸管、蛙鞋於水面浮游1500公尺,接著摒氣潛泳將水中物體取得。
    2. 幫助罹難者快速游100公尺,且20秒摒氣潛泳,水面休息不超過10秒潛入水深3公尺處,將1、5公斤的物體帶出水面,並拖曳50公尺。
    3. 全副裝備(使用呼吸管)水面浮游1000公尺。
    4. 能有10-30公尺自救和同伴救生的技能,並能於水面拖曳罹難者。
    5. 以使用指北針或不使用,證實水中前行能力。
    6. 能於水中使用繩節和連結方法。
    7. 能進行普通船潛活動。
    8. 能引導並控制小組遵守潛水記劃和路線,不論水深多身均能安全返回水面。
    9. 選擇潛水場所,並會使用海圖和潮汐表。

 

CMAS四星潛水員★★★★

A、     定義

擁有標準以上的潛水知識、能力及廣泛經驗之三星潛水員,能於水中指揮其他潛水員作業。

B、     參加資格

此階級無法以既定內容課程判斷檢定,需依場其經驗及廣泛學習之知識和資格來判定。

C、     檢定

證實有能力依潛水目的的安全對策,以及緊急對策上的激烈壓力,並有其能力適應特殊分野及科學化訓練。
檢定以CTUF標準進行,由三星教練會議及CTUF技術委員會負責檢定。

    1. 三星潛水員檢定後三年以上。
    2. 為接受檢定團體的會員五年以上。(附上潛水日誌)
    3. 三星潛水員檢定後,於各種條件下潛水100次以上。
 
 
 
 
 

潛水委員會

6. CMAS潛水教學基準與要求事項

 
 
 
 

CMAS潛水教學基準與要求事項

整理:王勝源


前言

        CAMS國際潛水員認定制度為曾接受CMAS標準訓練,並達到其條件者,且受CMAS「世界各會員國」所承認。

    CMAS國際潛水員合格證取得方法有二:

1、     CTUF(中華民國水中運動協會)為CMAS技術委員會會員,它是經CMAS技術委員會所承認,並加以認定。經由CTUF取得合格證的潛水員,有資格且可無條件取得相同資格的CMAS國際潛水合格證,且有些國家更以CMAS國際潛水合格證作為該國家之潛水合格證。

2、     在CMAS直接承認的潛水訓練學校接受潛水訓練者,可直接申請CMAS國際潛水合格證(O、C、C、)制度。

 

CMAS國際潛水員認定制度之目的

    其目的為使在世界各地接受過訓練的潛水員,能被世界各國承認其經驗與能力;而CMAS國際潛水員合格證就是用以證明,持有者曾接受過認定標準以上的訓練。

    因此持有者,保證可從事及參與國內外認定相同程度的潛水活動,而此認定過程中,持有CMAS國際潛水合格證者,並不能要求發給其相同級之國內合格證,但潛水員若接受晉級訓練石,CMAS承認其國內合格證資格相同。

    CMAS國際教練合格證之管理基本原理與其完全相同。

潛水員和教練認定標準之定義

    此制度是由潛水員分四階級資格、教練分三階段所構成;合格星數愈多,象徵其能力與經驗愈加豐富。

一星潛水員

於安全水域中能正確又安全的使用水肺裝備;於訓練區域以外的開放水域,進行累積經驗之潛水,且潛水時,並需有教練或三星以上潛水員同行。

二星潛水員

為具有開放水域經驗之潛水員,可和自己相同等級或更高級的潛水員共同潛水,而二星潛水員仍尚未有足夠經驗,帶領一星潛水員於開放水域進行潛水。

三星潛水員

具豐富潛水經驗,在訓練方面有著相當程度之責任感潛水員。於開放水域中,可擔任各階級潛水員的領隊。

四星潛水員

為資深三星潛水員,本身具有標準以上的知識與能力,並擁有廣泛的潛水經驗,可協助其他潛水員從事作業與潛水活動。

 

一星教練

為三星潛水員以上者,具備潛水訓練能力、技術與基本知識,並有術科實際訓練能力之技術;但仍無法擔任全課程之監督,而可進行既定課程之教學。

二星教練

有經驗之一星教練,具有教授潛水員教室、泳池及開放水域之技術和知識者, 可為一星教練晉級訓練時之助理。

三星教練

具有充分經驗的二星教練,有能力勝任各階級潛水員和教練之訓練及潛水訓練學校、中心、訓練班或特別專長訓練課程、活動,並負管理的責任。

四星教練

具有特殊經驗和能力之三教練,經聯盟挑選,參與國際性工作,其任命必須經由CMAS執行委員會決定。(此級屬最高榮譽教練、各國有所限制人數)

 

CMAS國際潛水員合格證之形式

各級潛水員、教練卡必須是壓克力口袋型的C卡和圓徽章。在卡上詳細記在所有人姓名及加盟團體名稱,徽章是用以表示其已受國際認定,且可固定於防寒衣或休閒服上;另外總會也發行大型壁掛式合格證書給需要的人。

國家級資格獲得國際認定之程序

任何國家級資格的單位,想要獲得國際認定權利者,需履行下列義務:

1、      繳納會費給予CMAS技術委員會。

2、      向CMAS技術委員會之國際合格組會,提示各級訓練、評價和合格認定制度的詳細資料,如協會本身制度無法完成,可按照CMAS授與的制度制定。

3、      提示之制度如需修正或更明確化時,必須認同及接受協會任命之觀察員指導。

 

CMAS國際潛水合格證發放手續

CMAS國際合格證現行發放方法有三:

1、 由指導單位將規定之金額、詳細記載申請者資料、負責人簽名的申請書送至CMAS總部,CMAS總部製作完成之合格證,將送至指導單位,由指導單位轉交申請者。

2、 由CMAS認可的指導單位直接發放合格證方法。

此情況,將有負責人簽名的信件及協議金額一起送至CMAS總部,訂購空白合格證,合格證由各指導單位完成直接送交申請者。

各單位發行的合格證,需全數詳細記載報告書,每月送交CMAS總部,而報告書裡需有以下之詳細記載:

  • 申請者姓名、住所、國籍。
  • 已持有CMAS合格證的號碼。
  • 已發行之CMAS合格證的號碼(CMAS總部發行除外)
  • 報告書中需記載發行單位之名稱及住所、負責人簽名及日期。

如為同一階級,一份報告書以紀錄12人為限。

在C卡上需要以下內容記載:

  • 姓名
  • 城市名稱
  • 發行單位或CMAS承認之團體名稱
  • 有效日期(只限教練)
  • 合格證號碼

合格證號碼決定方式如下:開頭的兩文字=認定階級省略記號。

  • P1、P2、P3、P4為潛水員階級之表示。
  • M1、M2、M3為教練階級之表示。

接下來的1~3文字=發行單位或訓練單位的代號。

  • 例:CH是瑞士、GB是英國的表示。
  • 接下來1~5文字=合格證的發放順序號碼。
  • 例:P3CH026→此表示瑞士所發放之第26號三星潛水員合格證。

        CMAS國際潛水合格證,只發放給持有CMAS國際教練合格證之教練,或是接受過同等級之國內認定課程(為CMAS認定的訓練課程),或接受過CMAS認定之訓練學校、中心所教授的訓練課程者。

3、  CMAS認定之訓練學校(O、C、C、),該單位訓練之學員先由合格證發放單位負責教練簽發臨時合格證,再將此臨時證影印本及費用一起送至CMAS總部,而後學員即可收到CMAS發放之合格證及徽章。

健康檢查

依照國內之規則,學員最初接受國際認定時,需調查其是否適合潛水,要求學員提出健康檢查表,更嚴格要求每經過一定期間,必得再接受精通潛水之醫師進行健康診斷;健康檢查表格可向CMAS或CUFT索取,必要時更可向醫學協會請求援助。

審定與評價

檢定訓練中,審定潛水員及教練之能力、技術方法現存有二:

1、      訓練末期,為確定學員是否學得應有之各類技術與知識,而作最後測驗。

2、      於訓練期間確實督導學員,學成訓練課程的每一項目。

    以1、的方法而言,在各方面是需要相當的體力,有讓學員精神負擔及不安增高之事實,如充分考慮發生因素,因無此顧慮。

    而2、的方法是較現代化,訓練課程中的各種項目,如能確實做好二次以上,即可在紀錄上紀錄該學員已學得該項技術,又可在必要時,變更項目進行順序;此方法能持續審查學員的能力及技術進步程度,也可因此調整學員的進度。教練可利用訓練課程中的空檔或針對學員之潛水經驗,判斷該學員的弱點與能力,而於訓練課程中作缺點矯正工作,如此不但增加學員學習技術的機會,也能以最少的努力達到訓練之最終目的。

    其實2、的方法無非是希望以潛水裝備的實用性,運用於休閒活動教學,目前已有許多國家教學系統將兩項系統融合為一。

    不論如何,要取得合格證必須先學會所有訓練項目,且若無初級合格證將無法晉級取得高級證。
    指定潛水訓練困難度時,除了考慮深度以外、水溫及透明度也是重要因素,認定時所指定深度都著名再『必要條件』欄內。

 

潛水日誌

        全體學員都有記錄潛水經驗及訓練過程的義務,將潛水經驗記載於潛水日誌以茲證明;潛水日誌必須記載資格階級、取得年月日等,潛水日誌在CTUF或各加盟指導單位皆有供應。

國際合格證有效期限

        CMAS發放之國際潛水合格證的有效期限與同級國內合格證相同,而一般國際教練合格證有效期限為發行日起五年內均有效。

CMAS國際潛水合格證的授與

希望取得CMAS國際潛水合格證者,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1.  a、為CTUF加盟單位的會員。
       b、CMAS所承認的潛水訓練班、中心之學員。
    2. 持有CTUF加盟單位之合格證者。
    3. 擁有適合潛水的健康診斷書。
    4. 達到後述的檢定標準。
    5. 熟知CMAS國際潛水手勢和國際潛水手勢。

要求內容於『CMAS潛水員訓練計畫』課程中有詳細記載以下為其概要。

 
 
 
 
 

潛水委員會

7. 安全潛水要則

 
 
 
 

安全潛水要則

作者:王勝源


  如何才能使潛水安全,您涉足潛水就必須認清。不管您是軍事潛水、職業潛水、休閒潛水此三大類可細分很多種類,都是與水、壓力、生物、器材、物理及醫學等相關連。

潛水前學習應具備的條件

  雖說潛水是有危險,但與游泳相較,如受過正規訓練且嚴守潛水手則並注意各有關事項,危險性就少之又少,而且叫游泳在發生突變事故時易於自救。學潛水必須做全身的身體檢查,尤其是心臟、血壓、肺X光、耐壓、耐氧測驗。參加任何活動須簽具自願參加活動之切結書,未滿法定年齡必須家長同意書,並應參加保險。這樣的潛水運動才會成為安全的戶外休閒活動,如具備以下學習前之條件,要想享受潛水樂趣就如囊中取物一樣容易。

〈一〉基本觀念之精神條件

        潛水是一種激烈刺激而也具有高度危險性的活動,不論軍事、職業、休閒潛水,不得持技自大,一般的休閒者以為潛水就是在海中獵取魚物,如果不獵魚就不夠刺激,但大家可否想 過因這種行為所造成的後果使自然生態不平衡,食物鏈斷裂…。

        何況海中狩獵對潛水員而言是具危險性的,會發生許多意外,如果大家只為休閒而做潛水活動,您可在海底觀察各種生物、攝影、尋寶,如此將帶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穫,水晶宮的奇妙世界必須靠大家來維護,藉以發揮海底觀光休閒活動。

        而職業漁民獵取珊瑚、炸魚,魚獲攜帶太重而造成人員之危險,其他潛水者之不安全。因未在下潛前周詳的做好潛水計畫因而造成傷害,只知道潛於水中時間越長可多撈捕些,也有位多錢些時間可多領鐘點費,因而造成潛水傷害。這些只要前,只找刺激的人,實不適合潛水。

〈二〉健康的---生理條件

  潛水年齡通常無太大限制,只要體力及耐力以及身心狀況良好即可,但學習前必須先做身體檢查,包括耐壓耐氧測驗,此後每年作一次定期安全檢查,得有以下病例者不得潛水:體重過胖者、心臟病、嚴重的關節炎、曾患嚴重肋膜炎者、肺結核、氣喘病、癲癇症、高血壓、耳膜破損、中耳炎、懼幽症、鼻竇炎、懷孕、感冒、不明發燒。

〈三〉健康的----基本體能條件

        要有體力且耐力持久,對自己要有最高的信心並須有良好的游泳技術,而不使用任何裝備可達以下之能力:

  • 1. 游泳能力:200公尺在中途不休息、不靠邊停留,以任何游法或捷泳、蛙泳、側泳、仰泳四式游完全程。
    2. 漂浮能力:身體在靜止狀態下漂游十分鐘。
    3. 泳能力:身體直立水中雙手可在任何位置平衡直立五分鐘,最後三十秒雙長必須露出水面。
    4. 攜重能力:提攜四公斤遊行50公尺,途中不可腳踩池底。
    5. 潛泳能力:在水中潛於底部一口氣游完20公尺全程。

〈四〉接受完整的訓練

  對學科及術科要充分地接受嚴格的訓練,並完成跟隨教練實習,吸取經驗,以達到熟練而適應水中活動。

〈五〉能力分級

         當一位潛水者技能之分級必須有自知之明,在特殊之工作必須要具備『專長潛水』,而不是一位初學者隨意加入工作行列,這樣是非常危險的。一位適應性不好之潛者更因技能未能熟練往往造成不必要之傷害,因此任何一種工作或活動都必須技術與能力檢定合格始可參與工作。

級別分為一、二、三、四星潛水員,一、二、三星潛水教練。

〈六〉環境分級

  為適應反覆善變的水中工作與活動,以自己的能力衡量是否對寒冷的冰下、深度、流速、溫度、暈暗、夜間、波浪等不同的環境是否可勝任。環境的能量是不可抗拒的,因環境的不良是很容易造成傷害的。

〈七〉遵守規則

  • 1. 不炸魚、不獵魚、不毒魚。
    2. 潛水人員應於每年作身體安全檢查,最少兩年一次。
    3. 應嚴守兩人以上伴潛制度。
    4. 必須穿著救生衣並攜帶浮力袋類。
    5. 要有充足的睡眠。
    6. 潛水前(8-48小時)絕對不可喝酒。
    7. 未有『專長潛水』能力者不可潛特定之潛區。
    8. 潛水員超過六個月未有潛水活動者,於在潛水前應做一次安全適應潛水測驗。
    9. 潛水器材(水肺或器瓶)不得借給未受過正式訓練的人使用,也不要把初學者帶到危險之高難度潛水區,應能力分級。
    10. 潛水必須要遵守【半瓶規則】。

〈八〉器材使用條件

        在水中活動是無情的,必須要有精良的裝備,使在水中活動不因器材的故障造成意外之發生。

潛水旗:由於各國對運動休閒潛水有共識,根據美國潛水旗範圍之限制,看到潛水旗不得靠近100呎/30公尺內,應避開通過,以防傷害上升人員。其意義是潛水者也不要超過半徑100呎/30公尺,在此上升人員才會安全。

浮力袋:應攜帶個人安全信號標誌,有求生浮力袋、日夜求生浮力袋、安全停留浮力錨。

〈九〉綜合以上之健康、常識、技術、器材及充分的信心,我們可以想像潛水並不單純,也可以說是非常的危險。因而潛水安全必須要有下列五大要素,才能使潛水安全:

  • 1. 健康的身體
    2. 豐富的常識
    3. 熟練的技術
    4. 精良的器材
    5. 充分的信心

 
 
 
 
 

潛水委員會

8. 浮潛三寶介紹

 
 
 
 

浮潛三寶簡介

作者:王勝源


面鏡:

        面鏡是潛水員在水中的視窗。由於水的密度比空氣大,人類的眼睛在水中無法直接對焦,所以潛水員必須戴上面鏡,使眼睛的前面保有空氣的空腔,如此潛水員在水中才可以正常的觀看。

材質:
        過去面鏡大多由neoprene橡膠材質製成。使用在面鏡上的neoprene橡膠大多是黑色,顏色與碳的顏色相同,有時製造商會加上不同的顏料,使neoprene具有不同的顏色。目前大多數的面鏡都是使用矽膠為材料,通常是透明的或半透明的,但仍可以加上顏料,以製造不同顏色的面鏡。

        由矽膠製成的面鏡通常比neoprene材質的面鏡昂貴;但是,矽膠材質的面鏡有幾個優點可以彌補價格上的差異。第一:耐用;矽膠較不易受到臭氧或紫外線的傷害,所以壽命比neoprene材質的面鏡長3~4倍。第二:舒適;矽膠材質比neoprene材質軟,戴起來舒適,而且透光性佳。

型式:
        面鏡的型式有許多種類,從簡單的橢圓形型式到外型比較複雜、內部體積小、視野較大的型式都有。最早期的面鏡只不過是用一片圓形的鏡片裝在一個圓形的橡膠襯中。在1930年代末期及1940年代初期,許多休閒潛水潛水員時常以玻璃及輪胎內胎來製作自己的面鏡。

        面鏡設計的第一次改革是在1950年代末期及1960年代初期的時候,設計者將圓形面鏡改變成橢圓形面鏡,使得視線更為寬廣、穿戴更舒適。橢圓形面鏡至目前仍然受到歡迎,主要是由於成本低且能滿足不同臉形的人。

        第二次的面鏡改革是在1960年代,新型式的大包圍型式及側面玻璃,大大的改善了周圍的視線。這時期的包圍式面鏡有比較大的內部容隙體積,當下潛時須更多的空氣來保持面鏡內外的壓力平衡,且當面鏡進水時須使用更多的空氣將水自面鏡中排出。

        新型式小容隙體積的面鏡具有一個倒V字形的凹槽及鼻腔,可使潛水員的鼻子獨立於面鏡外。這種設計可使面鏡鏡片更接近潛水員的臉,而形成一個較小的內部體積。小容隙體積的面鏡比較容易做壓力平衡及排水,而且視野寬廣,但比包圍式面鏡的視野稍小。

        包圍式面鏡及小容隙體積面鏡直到1970年時期仍然受到歡迎。在這段期間內很多的潛水員同時擁有兩個面鏡:小容隙體積的面鏡做為浮潛用,而包圍式的面鏡則做為潛水使用。然而,在1970年代中葉,即有一些同時具有這兩種型式優點的面鏡出現,而在1980年代流行起來,至今仍然受到歡迎。

特點:
除了材質和型式的選擇外,在面鏡的選擇上,仍有許多特點可供潛水員選擇:            

軟式裙邊:
高品質的面鏡通常在面鏡裙邊的邊緣部分較薄。可以使潛水員的臉部與裙邊更加密合,穿戴起來更加舒適。

雙裙帶設計:
品質較佳的面鏡通常具有一個內裙帶,可提供雙重的密封。第二個裙帶通常延伸至整個裙帶邊緣;但底部除外,以便當面鏡排水時,水比較容易排出。

面鏡帶的調整:
潛水員需要調整面鏡帶的長度以得到最佳的穿戴。當面鏡配備有快速鬆脫的帶扣時,可以讓潛水員很容易的調整面鏡帶的長度。

強化鏡片:
強化的玻璃鏡片可以避免鏡片的刮傷和破裂。萬一破裂時,強化的玻璃將會碎成一些小碎塊,不會形成尖銳碎片造成危險。配備有強化玻璃的面鏡會在鏡片上或在包裝上印有強化玻璃的標記。

防腐蝕框架:
早期面鏡的鏡片通常都固定在不銹鋼框架與裙帶之間。但目前大部分的鏡片都是固定在塑膠製的框架上。

排水閥:
        排水閥是一單向閥,可以讓潛水員從面鏡中直接將水排出而不必向上看或從臉部與裙帶間的密封處排水。排水閥可以很容易的排除面鏡中的水,但是大部分的潛水員認為,即使不使用排水閥來排除面鏡中的水也不會很困難。

選擇正確的面鏡:
 選擇適當的面鏡是相當容易的,就如同其他的潛水裝備一樣,合適的穿戴是主要的考慮因素。穿戴不合適的面鏡可能會造成不舒服而且容易漏水;這兩種情況會使潛水員在潛水時分心。

為了決定面鏡是否穿戴合適,潛水員可以採取下列步驟:

1. 將面鏡帶移開或移至鏡片的前方。

2. 眼睛向上看並將面鏡輕輕的放在臉上(裙帶邊緣須平順)。

3. 由鼻子輕輕的吸入空氣;此時不管是輕輕的拉扯或是用力的搖頭,面鏡應維持在穩定的位置上。

        一旦決定了穿戴舒適的面鏡後,下一個步驟是比較其他的特點。雖然面鏡有許多的特點可供選擇,不過潛水員最好還是選擇穿戴最合適的面鏡。 

        呼吸管能讓潛水員不需要將頭抬出水面就能在水面呼吸;潛水員在游泳時或在水面休息時,可以利用呼吸管呼吸,以減少氣瓶空氣的消耗。

        一般人的頭部重量約7至9公斤,如果潛水員在水中游泳前進,當需要呼吸時,必須將重約7至9公斤的頭抬出水面,即使有蛙鞋,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潛水員不斷的將頭抬出水面呼吸或試著將頭保持在水面上同樣是相當費力的;使用呼吸管可以讓潛水員不必將頭抬出水面,而能夠輕易的呼吸。

        一般呼吸管的設計是一端開口,另一端為有咬嘴的彎管,不同材質的呼吸管有不同的特性,而那一種材質的呼吸管最好?應視潛水員的需求及呼吸管的用途而定。  

材質:
        目前大部分的呼吸管是由矽膠及塑膠材料混合製成,呼吸管的上端圓管通常是由半硬式的塑膠製成,而下部咬嘴則由矽膠材質製成。現在很少有合成橡膠的呼吸管,因為合成橡膠的呼吸管與矽膠材質的面鏡一起使用時,在兩者接觸的部份會造成面鏡變色,而變色的原因是因為合成橡膠會釋出揮發性的物質至大氣中,而矽膠本身為多孔性材質,具有浸透性,會將這些揮發的物質吸收。

尺寸:
        大部分呼吸管的長度約在35﹣45公分(從咬嘴的中心到頂端),內徑約19﹣22厘米,比起1950年代及1960年代時期的呼吸管來的長且窄。大口徑且短的呼吸管可以減少呼吸阻抗,若潛水員使用較大內徑的呼吸管,則不須費力的呼吸;使用短的呼吸管,則吸氣時吸入上次吐出之氣量較少,因此呼吸管的尺寸大小仍須視實際使用的情況來選擇。如果呼吸管的內徑太大,潛水員很難一口氣就將呼吸管內的積水完全排除乾淨;若呼吸管太短,則呼吸管頂端可能非常靠近水面,甚至在水面下,使水很容易進到呼吸管中。目前比較受歡迎的呼吸管大部分都是大孔徑的型式,其內徑大約25厘米。體型較小的潛水員應考慮使用孔徑較小的呼吸管;小孔徑的呼吸管其咬嘴也較窄。

形狀:
       大部分比較受歡迎的呼吸管都能緊密的與臉頰貼合,與1950年代及1960年代的U型彎管的呼吸管相比,現在的呼吸管其呼吸阻礙較低、空腔小、更不易進水。
        適當的調整角度可使呼吸管使用起來更舒適。呼吸管的彎管部分可繞到潛水員的頭部後方,這樣的設計比較不會造成太大的呼吸阻抗、空氣死腔並可減少呼吸管被水拖曳,更可減少呼吸管撞擊或與其他配備糾結的可能性。

咬嘴的舒適性:
        不良的呼吸管咬嘴或調節器咬嘴很容易造成潛水員潛水時的不舒服。高品質的咬嘴都經過人體工學的設計以增加其舒適性及降低下顎的疲勞度;此外,矽膠材質的咬嘴比硬式材質、不易彎曲的合成橡膠咬嘴來的柔軟且舒

咬嘴角度:
        靠在潛水員頭部的呼吸管角度與咬嘴可以舒適的放入潛水員嘴中的角度略有不同,因此許多呼吸管的咬嘴都具有偏差角度的設計,甚至有些呼吸管的咬嘴可以旋轉,潛水員可以自行調整角度以達到最適當的位置。

彈性彎管:
        彈性彎管內部若呈波浪狀將會形成積水並增加呼吸阻抗;若內部呈平滑狀則不會有積水或增加呼吸阻抗的現象。        由於呼吸管的大小尺寸不同,有時潛水員在使用調節器呼吸時,會受到呼吸管的妨礙,在這種情形下,潛水員可以選擇呼吸管底部具有彈性彎管的型式,當不使用呼吸管時,呼吸管較不會影響潛水員使用調節器

具排水閥的管身或咬嘴:
        呼吸管具有排水閥的管身或咬嘴已相當普遍,這種類型的呼吸管在咬嘴底部或與主氣管平行的分支管底部具有一單向閥,這種呼吸管的特性是利用重力將水排出呼吸管;某些呼吸管在管身的上方還具有一個閥門,在浪大的時候可以防止水濺入管身中,雖然潛入水中時,水仍然會進入管身,但是不會影響潛水員做排水的動作。

顏色:
        如同面鏡、蛙鞋及其他潛水裝備,潛水員可以選擇各種不同顏色的呼吸管,潛水員可以購買與面鏡、蛙鞋及其它配備顏色互相搭配的呼吸管。
一般呼吸管管身及塑膠接頭部分都具有顏色,但咬嘴及其它以矽膠為材料的部分則保持半透明的顏色。

呼吸管固定扣:
所有的呼吸管都附有可以固定在面鏡帶上的固定扣,這種固定扣是一種簡單的橡膠或矽膠材質的固定環,其形狀如同一中央較長的8字形扣環或具有固定夾的環扣,潛水員在每次潛水時都要檢查呼吸管固定環扣是否牢固。

 

潛水設備:蛙鞋

        蛙鞋能讓潛水員在水中更有效率的游動,雖然蛙鞋有各式各樣的材質、型式及特性,但都具有二個共同點:

     1. 腳套;用來固定蛙鞋於潛水員腳上

     2. 蛙蹼;連接在腳套下方的蛙蹼能提供潛水員在水中的推進力。

材質:
        目前的蛙鞋大部分都採用合成的方式製造。腳套及腳跟的皮帶(具有皮帶的蛙鞋)大都是使用neoprene橡膠或類似的材質製成。蛙蹼的部分通常都使用合成的熱塑塑膠製成。

        整個蛙鞋以合成的熱塑塑膠或neoprene橡膠為材質,以射出成型方式製造的蛙鞋,其成本較低;如以石墨纖維鑄模方式製作的蛙鞋,這種方式製成的蛙鞋其效率比較高,但成本也較高。全部使用neoprene橡膠材質的蛙鞋在1970年代時是標準的蛙鞋,但是目前市面上僅有極少部分此型式的蛙鞋存在,大部分的專業潛水員認為新型式(合成熱塑塑膠材質)的蛙鞋的重量比較輕、具有良好的游動效率及具有正浮力(比較不易遺失)是較佳的選擇。

型式:
        目前的蛙鞋有兩種基本的樣式:可調整式及套腳式。可調整式的蛙鞋具有一開放的腳套及一可調整的皮帶。套腳式的蛙鞋則以腳套將整個腳掌部分包裹起來;每一種型式的蛙鞋都有其特定的應用。

        一般的潛水員大都使用可調整式的蛙鞋;可調整式的蛙鞋其外型比較大而且可以提供較大的推進力,適合裝備潛水及逆流時使用。一般穿著可調整式蛙鞋的潛水員都會同時穿著潛水靴,而穿著套腳式蛙鞋的潛水員則直接將腳套入蛙鞋中。如果在70℉/21℃以下的水溫潛水時,潛水靴可以提供保溫的效果;不過可調整式蛙鞋也有某些缺點:踢水時比較費力而且比套腳式蛙鞋貴,穿著時也需要購買潛水靴。當您在浮潛時可不需要使用可調整式的蛙鞋,因為在水面游泳時,可調整式蛙鞋不如套腳式蛙鞋有效率,這是因為套腳式蛙鞋比較柔軟且可以減少將蛙鞋踢出水面。許多其他特殊的蛙鞋並不是專為潛水而設計的,通常是因其他特殊目的而特別設計的;如:游泳競賽或水中狩獵比賽...等,這些蛙鞋通常具有較大的推進力。

 

特色:
        除了材質顏色及型式外,潛水員可選擇各種不同特色的蛙鞋,這些特色包含了調整皮帶的型式、蛙鞋的效率、排水/導水的設計...等。

調整皮帶:
        在以前,蛙鞋的調整皮帶通常具有與舊式面鏡類似的金屬鎖扣,這種鎖扣雖然可靠,但是卻不容易用來調整蛙鞋皮帶,每次調整時,都必須耗費相當的力氣,現在可調整式蛙鞋都配備有新設計的快卸扣,使蛙鞋皮帶的調整變得更快、更容易,某些快卸扣也可以使用在舊式鎖扣的蛙鞋上,相當方便。某些快卸扣不但可以調整,還可以旋轉,當蛙鞋皮帶調整適當後,可以很容易的將皮帶向後移動到腳後跟適當的位置

調整皮帶的選擇:
        某些潛水員在水中調整蛙鞋皮帶時會有些困難,因此有些製造廠商特別在調整皮帶上附加了容易調整皮帶的突起物方便調整。但當您需要更換皮帶時,皮帶與快卸扣必須搭配合適,否則皮帶可能鬆脫或難以調整。

 

蛙蹼的設計:
 蛙蹼的設計是蛙鞋最大的不同點之一。

龍骨:
        事實上,幾乎所有的蛙蹼都包含有二根或二根以上的龍骨,龍骨的目的是用來加強蛙鞋蹼面的強度,並提供蛙鞋運動時的垂直穩定度,防止蹼面晃動;大部分的龍骨都是從腳套部分開始延伸至蛙蹼的側邊,有些蛙鞋則還有額外的龍骨,從腳套末端延伸到蛙蹼的底部邊緣。

     某些蛙鞋在龍骨外側還有蛙蹼的設計,目的是增加與水的接觸面積。

 

排水孔:
        具有排水孔口的蛙鞋在1960年代初期首先被發展使用;排水孔口的主要功能在減少蛙鞋移動時的阻力,同時增加蛙蹼的效率。排水孔口的設計如是將水從蛙鞋前方導向後方,其應用在軟式蛙鞋上的效果最佳。排水孔口如將水流從蛙鞋後方導向前方的設計則比較適合硬式的蛙鞋,這種設計可減少抬腳時所需的力氣。

 

排水道:
        另一個增加蛙蹼效率的方法是改變蛙蹼向上和向下時的形狀,使蛙蹼形成「U」型排水道。「U」型排水道可聚集大量的水並:
水從蛙鞋的底部同時排出,可增加推進效率。

選擇適當的蛙鞋:
潛水員在選購蛙鞋時應該先考慮他所從事的是何種潛水活動,這些考慮的因素包括有:

  1. 水域溫度
  2. 水流
  3. 特殊潛水活動;如:水中攝影...等
  4. 水域環境是否有尖銳的底床(如石床或沈船)

        腳套式蛙鞋比較適合平靜及溫暖的水域;可調整式蛙鞋則適合大部分的潛水活動。除此之外,潛水員必須衡量自己的體力,尤其是腿力,如果潛水員具有強勁的腿肌,則可以考量大尺寸、加強型的蛙鞋;如果潛水員的腿肌較弱或不經常潛水,則可選擇小尺寸的蛙鞋。其次,潛水員應該比較蛙鞋的特性及是否適合個人使用。潛水員應切記,舒適性及合適性是選擇蛙鞋的最重要因素。如果潛水員想購買可調整式的蛙鞋,應該先購買套鞋,且在試穿蛙鞋前,先將套鞋穿上,以確保蛙鞋穿戴合適。

以下是試穿蛙鞋時應該注意的事項:

    1. 當使用者擺動腳時,蛙鞋不可以太緊或太鬆。
    2. 潛水員應確定能輕易的調整蛙鞋的調整皮帶。
    3. 潛水員應確定能輕易的將蛙鞋調整皮帶向後拉到套鞋腳後跟適當的位置
 
 
 
 
 

潛水委員會

9. 潛水相關通用詞彙中英對照

 
 
 
 

潛水相關通用詞彙中英對照

世界水中教育聯盟CMAS
專業潛水教練協會PADI
國際潛水教練協會NAUI
國際潛水學校聯盟SSI
中華民國潛水協會CTDA
世界水下科技協會UTDA
美國海洋大氣總署NOAA
潛水員急救網路DAN
潛水科技協會DSAT
世界潛水器材展DEMA


 

輕裝SnorkelingEquipment
重裝ScubaEquipment
面鏡Mask
呼吸管Snorkel
呼吸管固定扣SnorkelAttachement
頭套Hoods
溼式防寒衣Wetsuit
乾式防寒衣Drysuit
排氣閥DeflatorValve
手套ScubaGloves

潛水Diving
浮潛SkinDiving
閉氣潛水FreeDiving
水面供氣潛水AirSupplyDiving-Hose
水肺潛水ScubaDiving
商業潛水CommercialDiving
工業潛水IndusttrializedDiving


 

珊瑚鞋DivingBoots
蛙鞋Fins
配重帶WeightBelt
快卸扣Quick-ReleaseBuckle
鉛塊Weights
鉛塊止滑扣WeightRetainer
潛水刀DivingKnife

潛水員Diver
初級潛水員OpenwaterDiver
中級潛水員AdvancedDiver
專項潛水員SpecialtyDiver
高級潛水員MasterScubaDiver
潛水長Divemaster
教練Instructor
教練訓練員InstructorTrainer
課程總監CourseDirector

 

氣瓶CylinderorScubaTank
氣瓶開關TankValves
螺旋式氣瓶開關DINValves
臂抱式氣瓶開關YokeValves
氣密圈O-Ring
調節器Regulator
一級頭FirstStage
隔膜平橫式BalancedDiaphragmType
指北針Compass

活塞平橫式BalancedPistonType
低壓出器孔LowPressureContactPort
高壓出氣孔HighPressureContactPort
低壓管LowPressureHose
高壓管HighPressureHose
二級頭SecondStage
順流式DownstreamValvesType
咬嘴Mouthpiece
備用氣源AlternateAirSource
備用二級頭SafeSecondStage
章魚式OctopusAlternateAirSource
充氣閥式Air2AlternateAirSource
潛水儀錶InstrumentConsole
殘壓錶PerssureGauge/SPG
深度錶DepthGauge

 

潛航準線LubberLine
磁針MagneticNeedle
定位轉盤Bezel
潛水電腦DivingComputer
浮力調整背心BuoyancyControlJacketsorDevice
充排氣閥開關BCDInflatorValve
快速接頭HoseRapidAdapter
充氣鈕InflatorButton
排氣鈕DeflatorButton
水下手電筒MarineLight
閃明器FlashLight
螢光棒LightStick
水下記錄板DiveNoteorSlate

水中通訊器UnderwaterRadio
求援浮力棒SignalTube
浮力揚升袋LiffingBag
潛水裝備袋GearBag
潛水錶DivingTimepieces
蜂鳴器AirHorn
定位回聲系統Sonar
水中推進器SubscooterorSubtransporter
水下遙控無人載具ROV
密閉式循環水肺系統Semi-Closed
防水盒WaterproofCase
浮球SurfaceFloats
漁槍SpearGun
漁網FishingNet
備用零件SpareParts
漏氣FreeFlow
水壓測試PressureTest
潛水證照CertificationCard
潛水日誌DivingLog

空氣Air
廢氣Exhaust
氧氣Oxygen
氮氣Nitorgen
高氧氣體Nitrox
氦氧氮混合氣體Trimix
氦氧混合氣體Heliox
氣瓶充氣站RefilStation
充氣壓縮機AirPump
氣瓶充氣FillTank
充氣-對氣瓶RefilAir
充氣-對背心Inflate
空氣消耗量AirAmountUsed
人體空腔BodyAirSpace
耳腔EarAirSpace
耳膜Eardrum
副鼻腔SinusAirSpace
氣道Airway
胸腔Chest
肺泡PulmonaryAlveolus
潮氣肺容積TidalVolumn
最大肺活量VitalCapacity
無效能的肺餘容積ResidualVolumn

氣壓AirPressure
水壓WaterPressure
絕對壓力AbsoluteAtmosphere
壓縮Squeeze
氣體分壓PercentageofAir
立方英呎Cubic-Feet
公斤平方公分Bar
英磅平方英吋PSI
體積Volume
水容積WaterContainerVolume
浮力Buoyance
正浮力Positive
中性浮力Neutral
負浮力Negative
沉Sink
浮Float
懸浮Hovering

 

光線折射Refraction
色溫ColorTemperature
潛伴DivingBuddy
潛伴制度BuddySystem
潛導TeamLeader/Guide
押隊TeamHolder/Keeper
水下通訊手勢CommunicationSignals
潛水計劃DivePlanning
潛水地點DiveSite
下潛簡報DiveProcedures/Briefing
著裝SuitingUp
下水前的裝備檢查FinalCheck/SafetyCheck
技能評估性質的下潛CheckDive
入水點EntryPoint
入水EnteringTheWater
上岸ExitingTheWater
風險PotentialHazards

跨步式入水GiantStrideEntry
背滾式入水BackwardRollEntry
鐮刀式入水HeadfirstLongEntry
面鏡排水MaskClearing
調節器復位RegulatorRecovery
調節器排水RegulatorClearing
壓力平衡Equalize
耳壓平衡Equalization/EarsClearing
呼吸Breathing
共氣BuddyBreathe
呼氣Exhale
吸氣Inhale
憋氣Breath-Hold
上浮Ascents
下沉Descents
上升Ascending
下潛Descending
踢動蛙鞋UseFins
平靜水域ConfinedWater
開放水域OpenWater

 

海岸Shore
海灣Gulf
潮汐Tides
漲潮IncomingHighTide
滿潮HighTide
退潮OutgoingLowTide
平潮LowTide
波浪Surf
碎浪區Surfzone
湧浪Waves
海流OceanCurrents
潮流TidesCurrents
洋流RelativelyPremanentCurrents
激流RushingWater
激流區RipDispersalArea
沿岸流DownShoreCurrent
回流Undertow
湧昇流Upwelling
下降流Downwelling
漩渦EddyCurrent

能見度Visibility
水底Bottom
水中Underwater
水面Surface
珊瑚礁Reef
堡礁BarrierReef
裙礁FringingReef
環礁AtollReef
人工魚礁ArtificialReef
沉船Wreck
瀉湖Lagoon
溫帶Temperate
熱帶Tropical
寒帶Polar
淡水Freshwater
海水Saltwater
聖嬰現象ElNino
溫室效應GlobalWarming

體驗潛水ExploreDiving
岸潛ShoreDive
船潛BoatDive
深潛DeepDive
夜潛NightDive
冰潛IceDive
水下導航UnderwaterNavigation
放流潛水DriftDive
技術導向潛水TECDive
高海拔潛水AltitudeDive
洞穴潛水CaveorCavernDive
沉船潛水WreckDive
水中攝影UnderwaterPhotography
巡弋漫遊VehicleCruise
搜索尋回SearchAndRecovery
低能見度潛水LimitedVisibilityDiving
多重深度飽和潛水Multi-LevelDive
水面閉封潛水環境OverheadEnvironments
漁網FishingNet
纏繞Entanglement
救援Rescue

 

過度換氣Hyperventilation
氮醉NitrogenNarcosis
心肺復甦術CPR
失溫HeatLoss
恐慌Panic
抽筋Cramp
脫水Dehydration
氧中毒OxygenToxicity
淺層水域昏迷AscentUnconsciousness
減壓症DecompressionSickness
氣泡Bubbles
嗆水InhaledWater
溺水Drowning
窒息Choking
急救FirstAid
抗組織氨Anti-Histamine
再壓艙RecompressionChamber
潛水醫學UnderwaterMedicine

 

水平線Horizen
潛水船DivingBoat
上船登艇Boarding
船長Captain
甲板Deck
航行中Underway
船首Bow
走向船首ForwardBow
左舷Portside
走向左舷OnThePortside
右舷Starboard
走向右舷OnTheStarboard
船尾Stern
走向船尾AftStern
下錨Anchors
錨繩AnchorLine
下風處LeewardSide
暈船Seasickness

水中生物MarineLife
一群魚ASchoolofFish
鯊魚Shark
梭魚Barracuda
刺魟魚StingRay
魔鬼魟魚Manta
獅子魚Lionfish
石頭魚Rockfish
粗皮鯛Surgeonfish
鰈魚Butterflyfish
無刺河豚Boxfish
帶刺河豚Triggerfish
海豚Dolphin
薯鰻MorayEel
鯰魚/沙毛Catfish
火魚Firefish
水母Jellyfish
海星Starfish
海膽SeaUrchin
海蛇SeaSnake
章魚Octopus
芋貝Cone
珊瑚Coral

行程/旅遊Tour
渡假村Resort
免費迎賓飲料WelcomeDrink
面海房Oceanview
菲律賓八爪船Banca
敞蓬快艇OpenYacht
蓋艙快艇CabinBoat
獨木舟Kayak
沙灘排球BeachVolleyball
海灘飲料吧BeachBar
大廳Lobby
櫃檯Frontdesk
筷子Chopstick

 
 
 
 
 

潛水委員會

10. 大氣壓力

 
 
 
 

潛水常識

作者:王勝源


大氣壓力

  空氣是大量氣體的混合物,與潛水有關係的只有二種重要成份,一為氧氣(oxygen),一為氮氣(nitrogen)。如果忽略其他極少量的二氧化碳和稀有氣體,空氣中則含有20﹪的氧氣和80﹪的氮氣

  將一個籃球從水面上移至水下十公尺處,它的大小將縮小為原來的1/2,那是因為籃球是個可壓縮性的物體,隨著壓力的增加,體積就相對的減少。在水中,每下降十公尺就增加一倍的大氣壓力,任何可壓縮性的物體其體積就會減為原來的1/2。若人體也是個可壓縮性的物體,那麼當他潛水至十公尺的水深處時,整個人就應該縮小為原來的1/2,潛水至廿公尺處就縮小為原來的1/3,如此下去,童話世界中的小人國就會變成真的了。

  幸好,人並非是可壓縮性的物體,人體的組織大部分由固體或液體所組成為不可壓縮性,壓力的增加不會改變其原有的體積。但人體也並非完全的是不可壓縮性,人體的呼吸系統充滿了氣體就是人體可壓縮性的部分。以肺臟而言,在水下十公尺處,它的大小就縮小了一半。肺臟裏面,氣體壓力的增加,造成肺細胞體積的減少,這些物理現象的改變就造成了一連串的複雜的生理變化。

一、         壓力

  壓力可以很簡單的定義為物體單位面積所承受的力量,在英制系統是以每平方英吋所受到的磅數重(1b/in2,簡p.s.i),公制系統是以每平方公分所受到的公斤重(㎏/cm2)為測量單位。可表示為:

P=F÷A

其中     P=壓力(Pressure)              ㎏/cm2     (1bs/in2)

F=外力(Force)                     ㎏         (1bs)

A=面積(Area)                        cm2       (in2)

二、         海水壓力

  潛水員在水平面所受到的壓力大約是15psi,這個壓力是來自於大氣中的壓力(1atm=15psi)。當他位於水中33英呎的深度,所受到的壓力從一個大氣壓變為二個大氣壓,因此,很明顯地,在水中每增加33英呎,壓力則增加一大氣壓。  

深度     

身體所受的壓力

大氣壓力

水平面

15psi(1atm=1bar)

1 大氣壓力

33英呎(10公尺)

30psi(2atm=2bar)

2 大氣壓力

66英呎(20公尺)

45psi(3atm=3bar)

3 大氣壓力

99英呎(30公尺)

60psi(4atm=4bar)

4 大氣壓力

 

三、         波啟耳(Boyle』s)定律

  波啟耳定律說明,在一定的溫度之下,氣體的體積和絕對壓力成反比,和密度成正比,可表示為

PV=K

其中     P=絕對壓力

V=體積

K=常數

  在潛水時,由於海水壓力隨海水深度之增加而增加,則任何一可壓縮性的物體,例如籃球、或人體之肺臟,其體積則隨著比例而縮小。

 

有關於壓力的疾病

減壓(Decompression)和減壓病(Decompression Sickness)

  潛水員潛水時,他必須呼吸混合氣(空氣、氦氧混合氣、氮氧混合氣),而僅有氧氣供他的身體使用,惰性氣體(氮、氦)將經由肺、血液的流動被身體的組織吸收。當潛水員回升至水面上,他身上所受的壓力會降低,他體內的惰性氣體會從組織中回到血液、肺部,再排出體外,如果在他回升過程是在控制中慢慢的回升,潛水員不會有事情,如果回升速度很快,則組織內的惰性氣體很快的形成氣泡進入血液而不能經由肺部排出體外,這些氣泡經血液的流動迅速的擴散到全身,此時,潛水員就會得到減壓病,即俗稱的潛水病。當氣泡阻塞血管影響血液供應氧氣到腦部時,症狀發生後往往使人變成殘廢或死亡。減壓病唯一治療的方法是立即對患者實施增壓。

  為了預防減壓病的產生,可藉壓力的降低速率的控制,如此,便可防止氣泡在血液中形成。當潛水員從水下回升到水面上時,他必須控制回升的速率,並在回升一段距離時,作暫停的程序。若是工作船上有減壓艙的設備,潛水員可以直接從水下回升至水面,再立即送進減壓艙實施緩慢的減壓,這過程就叫做減壓(Decompression),如果壓病的症狀已產生,這過程就叫做治療性的減壓(Therapeutic Decompression)。

 

呼吸氣體的失調

所有潛水人員必須經常警覺以下的徵兆:

  氧氣不足(Hypoxia)、二氣化碳中毒(Hypercapnia)、氧氣中毒、氮醉和呼吸困難症。

一、氧氣不足(Hypoxia)

  氧氣不足是由於呼吸氣體的中斷,應立即儘速取得氣體來源或者更換另一種氣體供應。

  氧氣不足是由於一種低氧含量在呼吸氣體中使患者因而神智昏迷不清而事前卻無任何警告徵兆。這些症狀應以下列方法處置:

1.更換不同氣體的供應,此氣體包括足夠的氧氣。

2.如果潛水人員毫無知覺或者語無倫次,轉換100﹪氧氣(如果可能的話)當40fsw或呼吸更短促。

3.在海面上使用100﹪的氧氣。

  由於氧氣不足的第一個症狀可能是不省人事,這是很難以把它和大動脈氣栓症區分不同點。無論如何,將潛水人員以大動脈氣栓症來處理也可以治療氧氣不足現象。

二、一氣化碳中毒(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

  由於實際的需要,一氧化碳中毒引起血氧不足應被處以呼吸氣體是低氧含量相同的治療方法。潛水人員罹患一氧化碳中毒(CO)的早期徵兆是-頭痛、噁心、嘔吐-能把他們帶上水面給予100﹪的氧氣治療。潛水人員有了神經系統方面的症狀或是他們出了水面失去知覺將被以大動脈氣栓症處理,因為診斷一氧化碳中毒需要實驗室的測驗,這是很花時間的,而在實際情形無法考慮到。還有在治療過程中的高氧氣體連貫壓力也會使得一氧化碳中毒。如果任何病案懷疑是一氧化碳中毒,被懷疑的呼吸氣體來源應該被隔離,而這些氣體樣本應立即儘速被送出做實驗分析。

三、二氣化碳中毒(Carbon Dioxide Intoxication)

  二氧化碳中毒的發生,可以因為氧氣不足而引起,也可以不因為氧氣不足而發生,潛水人員所戴頭盔管路通氣不良、憋氣太久、悶氣過長,或是裝備上太多的死角(例如SCUBA)都能夠引起二氧化碳中毒。在一些封閉式迴路和半封閉式迴路的呼吸儀器中忘了添加或用盡了二氧化碳的附吸物也會使得所使用的呼吸氣體產生二氧化碳中毒。在有些情況下氧氣的部份壓力高過0.5atm,呼吸變得短促是和二氧化碳中毒有關連,但卻不會像在低氧部份壓力下一樣的嚴重。在這些情況下,尤其潛水人員呼吸很吃力,可能在沒有預警下就昏亂了,甚至在昏迷不省人事之前還有點欣快症。

  二氧化碳中毒的處理法是減低所吸入的二氧化碳:

1.增加頭盔的通氣。

2.吸氣力量減小。

3.更換呼吸儀器。

4.中止潛水,如果是裝備儀器損壞為主因。

四、氧氣中毒(Oxygen Toxicity)

  在水中的潛水活動中,氧氣的致毒性最重要而受到影響的是中樞神經系統(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s),簡稱(CNS)。肺部的氧氣中毒,僅發生長久曝露於氧氣中,例如以氧氣加壓治療。

  中樞神經系統中毒通常不容易遇到,除非氧氣部份壓力(Po2)超過1.6大氣壓(atm)。警告徵兆包括:

  在潛水人員所知範圍內,如果他認為他有氧氣中毒的徵兆,他應該通知潛水主管,這個主管應立即採取行動減低氧氣部份壓力。這些行動包括:

1.減少潛水深度10英呎。

2.不再使用100﹪氧氣,而換氣使用水下呼吸儀器(UBA)混以低氧的氣體,包括部份壓力低於1.0大氣壓atm。那些仍以100﹪氧氣游水的潛水人員應該警告他們的潛水夥伴浮出水面(如果可能的話)。

五、氮醉(Nitrogen Narcosis)

  最有效的方法來抵制氮醉的影響,就是減低氮氣的部份壓力。明確的做到以下二點:

      • 視覺:任何的異物感,譬如〝視野狹窄症〞(Tunnel Vision)(正常視野的緊縮,好像從小管外看)
      • 耳朵:任何不正常的聲音,尤其是鈴響或吼叫聲。
      • 噁心:這可能有間歇性的。
      • 痙攣:最初通常發生於唇上或其他臉部肌肉。這是最普通也是最清楚的氧氣中毒警告。
      • 易怒暴躁:行為上的任何改變,包括焦慮不安或混亂。
      • 頭昏目眩。

六、呼吸困難症(Dyspnea)

  在深度下呼吸氣體所增加的密度,配合大力呼氣,可能會導致呼吸困難,使得有些潛水人員變得驚慌而呼吸更短促。呼吸困難症大都和二氧化碳在體內增加有關連性,但是有些情況下也可能和二氧化碳無關係。當呼吸困難症發生,潛水人員必須停止活動到呼吸恢復正常為止。這需要花費一些時間。如果呼吸困難症發生在深海作業下,頭盔應通氣調整,因為沒有實際方法區分這個症狀是由於呼吸氣體所增加的密度,而使的頭盔裏的二氧化碳增加。

  • 1.潛水人員應該升上水面或被帶玉淺灘。

    2.如果心理狀況急劇仍未恢復,潛水活動應被迫中止。

 

密度

一、         大氣之密度

  大氣由大約百分之七十八的氮氣,百分之二十一氧氣,和其它約百分之一的稀有氣體所組成,其平均密度在海平面上大約是1.3×10-3 g/cm3(8.2×10-2 1bs/ft3

二、         海水之密度

 海水之密度,隨海水溫度之降低和鹽度之增加,而增加其平均密度大約是1.03 g/cm3(64 1bs/ft3)和淡水比較,淡水的密度在溫度為4℃時為最大,大約是 g/cm3(62.4 1bs/ft3

聲音

  聲音是藉著介質(空氣、水...等)之振動而傳播能量的一種現象。不同的介質傳播的速度就不同,例如在空氣中聲音的速度大約是330公尺/每秒,在水中則大約是1500公尺/每秒,幾乎是是空氣中的5倍。

  人體的耳朵在空氣中是很靈敏的器官,可以感受到很微小的聲音振動,但在水中,對於水分子的感受就不很靈敏,因而在水中聲音就沒有辦法聽得很清楚,又由於聲音傳播的速度太快而往往無法辨別聲音來源的方向。

 

光譜與顏色

  太陽白色光,事實上並不是單一顏色,而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等不同頻率的彩色光線所組成,這些不同頻率的彩色光線,稱為光譜。

  由於不同顏色的光線在水中有不同的穿透力,進入水中的白色光譜中的紅色光,由於穿透力最小,也就最快被水所吸收,而藍色光穿透力最大,也就最慢被水所吸收,因此,不同顏色的光,可以穿透進入水中的深度也就不同。

  這也就說大約在五公尺以下的紅色魚,由於太陽光中的紅色光譜在五公尺的水深中已被海水吸收,人眼在水中所看見的這條紅色魚會變成黑色的。隨著水深度的增加和光線的被吸收情形,在水中看物體,往往無法看出它真正的顏色。例如人體的血液,在自然光下看是紅色的,但是在水中十幾公尺處看卻變成綠色的,這是因為紅色光源已被吸收而呈現出血液中剩下的綠色光源。

  紅色光譜,由於是較低頻率之光,所以穿透力最小,但頻率低、波長長,則較不易受到雜質的影響也造成散射。相反地,藍色光譜,由於是較高頻率之光,以穿透力最大,但頻率高,波長短,則很容易受到雜質的影響也造成散射。因此,在雜質、懸浮物較多的水中,藍色光譜是最先被散失掉的,而非紅色光譜。

  這也就是清澈的大海呈現出藍紫色,而混濁的港灣內海,呈現出黃紅色的原因。

 

潛水夥伴

  在接受潛水訓練時就必須養成沒有潛水夥伴就不潛水的習慣。潛水夥伴必須是你可以信任的潛水人員,一般初學者最好是找一位較資深的潛水人員做你的潛水夥伴。

  兩個人一同潛水可以使休閒潛水更為有趣,可以使工作潛水更為有效率,而無論何時、何處都將會使潛水更安全。

  潛水夥伴須養成資深潛水者在前方帶路,資淺潛水者保持在左後上方或右後上方一、二公尺以內的位置,使前方的夥伴可以隨時不斷的回頭看見他,不可以保持在正上方的位置,因為這樣將使他的夥伴看不見他。

 

體溫之保持

  人體中心之體溫若低於36℃,正常的生理機能就會受影響,低於34℃以下,昏迷、心跳不規則,生理機能停止等將會發生。人體因本身能不斷的製造熱量來保持體溫,因此在陸地上人體的中心體溫可永遠保持在36.5℃至37.5℃的體溫。

  海水的比熱是空氣的一仟倍(即使同重量的海水升高1℃所需的熱量是空氣的一仟倍),熱傳導係數是空氣的24倍(即在同樣的溫度差之下,人體在海水中喪失熱量的速度是在空氣中喪失熱量的24倍)。因此人體在海水中若無適當的防寒潛水衣的保護來減少皮膚和海水的直接接觸的話,很容易會喪失體溫。另外,人體的熱量也會大量地從潛水空氣瓶的呼吸中被帶走。吸入較低且乾燥的空氣瓶中的空氣,直接進入肺部,再呼出高溫潮濕空氣,這一呼一吸往往佔據了人體百分之十五到二十五的總熱量喪失量。

  一般海水的溫度隨海水的深度而有不同,白天因陽光之照射上層較溫下層較冷,晚上因表層溫度之喪失則剛好相反。

  喪失太快或太多的體溫,人體會以顫悚的運動方式來增加熱量的產生,這是一種生理保護措失的直接反應。若熱量的喪失是長期性而較為緩慢時,往往顫悚的反應並不會發生,而會發生在不知覺中體溫喪失而昏迷的危險現象,因此潛水人員必須保持警覺,是否有體溫喪失的現象,例如手、腳感覺冰冷,或手握力不足,動作不靈敏,反應遲鈍等,都有可能是體溫喪失,應即刻停止潛水。

  一個體溫喪失的潛水人員浮出水面之後,應即刻接受熱量來恢復體溫,例如喝熱湯、咖啡,沖熱水澡,乾燥身體,運動及加厚衣物等。最好一直加熱至身體流汗為止,這時表示身體已經恢復體溫並且製造並排放身上的餘熱。利用喝酒使身體發熱並不是正確的做法,因為酒精使循環速度加快,血液充滿於皮膚組織層,更增加了體溫的繼續喪失。

 
 
 
 
 

潛水委員會

11. 潛水意外事件的風險管理

 
 
 
 

潛水意外事件的風險管理

作者:江學良


        壹、前言         

近年來休閒潛水風氣興盛,參加訓練並取得執照的人數逐年增加,然而潛水本身是一種具有潛在危險性的活動,如未能注意各項安全守則,引發的危險事件相當棘手。本文試從近來較為嚴重的幾個案例談起,站在風險管理及分析的角度,探討風險的安全概念。

        貳、案例

        一、2004年03月,綠島船潛,潛點大白沙,共有十二名潛水員出海,當日上午潛水四次,於第四次下潛時,計有資深陳姓潛水長及剛取得執照的謝姓等二名潛水員與水面船隻失去連繫失蹤,迄今尚未尋獲。
 

        二、2001年8月,綠島船潛,潛點大白沙,共有九名潛水員出海,四名潛水員漂流失蹤,四人隔日於台東三仙台外海獲救,仍有一名潛水員因失溫及脫水嚴重不治。
 

        三、1999年07月,恆春船潛,潛點鵝鑾鼻外海七星巖海域,計有六名潛水員失去連繫,晚間尋獲四人,另有二名潛水員迄今仍未尋獲。
 

        四、2000年04月,尤姓潛水員於基隆外海距離基隆嶼大約五海浬的海域失事,由海巡隊帶回,已無生命跡象,經檢視裝備疑為高氧混合氣中毒現象。

        參、案例探討
        案例一:當日上午潛水四次,若依潛水減壓表來評估,其成員體內殘氮值均已超出安全範圍甚多,另依同行潛水員事後反應,該名潛水員下水前已有生理不適之現象,未考量個人能力且潛水次數過多,未能有效事前評估風險。
 

        案例二:潛水員於危險指數高的海域活動時,並未配帶預防漂流之輔助裝具,據報載四人因幸運拾獲海面漂來的鋁泊包飲料,方可渡過長達24小時以上的水面漂流,四人獲救時已呈嚴重脫水及失溫現象,仍有一位女姓潛水員因失溫過於嚴重而不治。
        案例三:據失事後獲救之潛水員反應,當次潛水因水下流況突變,上升至水面時與船隻失聯,當時六人立即以繩索相互固定,後因其中二名潛水員目視陸地,堅持自行遊回岸邊,以致自行脫隊的二名潛水員失蹤。
 

        案例四:潛水員獨自潛水,經檢視係使用高比例氮氧混合氣潛水裝備,因無潛伴同行,失事原因無法鑑明,疑為深度未能控制造成氧中毒現象。

        上述所舉的案例中,均有潛水員失蹤或死亡情形,危險等級最高,分析其共同的特徵如下:
         一、潛水形態多為船潛。
         二、 潛點均屬海象較不穩定區域,海流海況不易預測,且均有潛水失事前例。
         三、 除案例一之謝姓潛水員以外,失事之潛水員均為有經驗之資深潛水員。
         四、 潛水員失事時,均無配備預防漂流之輔助裝具或措施。

        以上所列舉的失事原因分析,在許多的潛水訓練準測中,均列為須加強注意的安全要項,雖說水面支援船隻亦負有相當之責任,然而不論就事前的的風險管理、事發時的評估處置以及事後的檢討,我們均可發現,產生危險事件,其直接因素,仍在於人員未按各項安全注意事項,落實風險因素的認知與預防。         

        就風險管理的角度而言,事前的安全提醒,也就是危險指數的認知,是最先要強調的步驟,再經由教育訓練的途徑,人員對危險產生認知,進而執行相對應之預防措施,如此可有效的防範危險事件的產生,降低風險指數。
        然而如同本文所舉的案例,這當中大部分皆為資深、有經驗的潛水員,外在環境因素(如海況、船長之能力)固然不可期,然對於已知的可能危險,並未採取相對應之預防措施。

        案例二中之失事潛水員,若未奇蹟般幸運拾獲海面漂來的鋁泊包飲料,在長時間的海面漂流且無水份補充(日曬脫水、浸泡海水失溫)的情況下,即便獲救亦岌岌可危。幸而四人立即以繩索固定,且不斷相互鼓勵求生的意志,才能渡過這次的危機。

        案例三中二名失蹤的潛水員原有相當大之獲救機會,然而在事發當時,因目視陸地而堅持脫隊自行上岸,錯估體力及陸岸距離,失去獲救的機會,殊為可惜,此為對風險的錯誤評估,導致採取錯誤的行動,造成危險事件。

        案例四的潛水員為資深潛水教練,因獨自潛水以致遭遇危險狀況時,無潛伴施以援手,造成憾事。雖然在高級的潛水技術中,確有獨自潛水之項目,然而因使用高比例氮氧混合氣潛水裝備,若未有效控制潛水深度,極可能面臨氧中毒的危險。

         肆、策進與預防

        經過上述的案例說明以及原因探討,本文嘗試以風險管理的流程,提出預防潛水意外事件的策進預防作為。
        一、 危險認知:在各級的潛水教育訓練中,加強安全觀念的灌輸,尤其是預防危險情況的措施,禁止資淺及生心理不適的人員參加船潛或夜間潛水,不論資深、資淺,均須強化風險認知的危安意識。
 

        二、 風險評估:在潛水的活動過程中,事先瞭解潛點情況,正確地認知與評估當時的潛水環境,潛水人員的生理、心理狀況,裝備妥善程度,緊急情況時的支援措施等等,均有賴潛水領隊人員詳加規劃與掌握。
        三、 正確的處置:根據潛水的形態(岸潛、船潛、夜潛、放流潛水),若是遭遇緊急危安情況,潛水人員應依平時訓練所得,以及潛水經驗的累積,正確的判定當時情況,採取適當的反應措施,配合事先得宜的裝備配置,將遭遇情況時的風險指數降到最低。
 

         四、 適切針對潛水人員能力分組,由資深人員帶領資淺人員伴潛,情況許可時,練習各項緊急情況的模擬與處置訓練,另針對歷來各項潛水失事實例,施以案例宣導,培養正確的潛水觀念與潛水技術。


         五、 落實分級潛水作為:有許多剛習得潛水技術的人,就擅自帶領朋友體驗潛水的樂趣,其動機雖然無害,然而這樣的舉動,其實是使自己及朋友陷入最不可知的危險當中,不同的潛水技能,適用於不同的潛水情況,能夠在水中操作潛水裝備,不代表有能力保障別人面對所有的情況,根據自我本身的能力,在合格人員的帶領下,參加合適的潛水活動,才是安全的第一步。

         伍、結論         

        只要受過正確的訓練,落實執行各項潛水安全守則,潛水活動是一項非常健康且具有挑戰性質的休閒活動,隨著現今的休閒風氣普及,參加潛水活動的人數與日俱增,卻也陸續傳來大大小小的潛水意外事件,足見這項活動在迅速的推展過程中,也產生了腳步過快的問題。


        「最大的危險,來自於不知道危險何在!」,在我們的工作、生活甚至是休閒活動中,有許多潛藏的危險存在,如果我們忽視、不瞭解,所造成的情形將是無法感知危險,無法處置危險,進而造成危險。
 

        在本文中列舉的案例中有許多是資深的潛水員,更說明了危安意識的重要性,不論你有多優越的技能,仍有可能遭遇危險,最安全的做法,就是正確地評估並避免危險,若是遭遇危險時,只要裝備配置得當判斷處置得宜,當可全身而退,繼續享受潛水時與大自然溶為一體的樂趣。

 
 
 
 
 

潛水委員會

12. 從潛水意外事件的風險管理

 

從潛水意外事件的風險管理
江學良
壹、 前言
近年來休閒潛水風氣興盛,參加訓練並取得執照的人數逐年增加,然而潛水本身是一種具有潛在危險性的活動,如未能注意各項安全守則,引發的危險事件相當棘手。本文試從近來較為嚴重的幾個案例談起,站在風險管理及分析的角度,探討風險的安全概念。
 
貳、 案例
一、2004年03月,綠島船潛,潛點大白沙,共有十二名潛水員出海,當日上午潛水四次,於第四次下潛時,計有資深陳姓潛水長及剛取得執照的謝姓等二名潛水員與水面船隻失去連繫失蹤,迄今尚未尋獲。
二、2001年8月,綠島船潛,潛點大白沙,共有九名潛水員出海,四名潛水員漂流失蹤,四人隔日於台東三仙台外海獲救,仍有一名潛水員因失溫及脫水嚴重不治。
三、1999年07月,恆春船潛,潛點鵝鑾鼻外海七星岩海域,計有六名潛水員失去連繫,晚間尋獲四人,另有二名潛水員迄今仍未尋獲。
四、2000年04月,尤姓潛水員於基隆外海距離基隆嶼大約五海浬的海域失事,由海巡隊帶回,已無生命跡象,經檢視裝備疑為高氧混合氣中毒現象。
 
參、 案例探討
案例一:當日上午潛水四次,若依潛水減壓表來評估,其成員體內殘氮值均已超出安全範圍甚多,另依同行潛水員事後反應,該名潛水員下水前已有生理不適之現象,未考量個人能力且潛水次數過多,未能有效事前評估風險。
案例二:潛水員於危險指數高的海域活動時,並未配帶預防漂流之輔助裝具,據報載四人因幸運拾獲海面漂來的鋁泊包飲料,方可渡過長達24小時以上的水面漂流,四人獲救時已呈嚴重脫水及失溫現象,仍有一位女姓潛水員因失溫過於嚴重而不治。
案例三:據失事後獲救之潛水員反應,當次潛水因水下流況突變,上升至水面時與船隻失聯,當時六人立即以繩索相互固定,後因其中二名潛水員目視陸地,堅持自行游回岸邊,以致自行脫隊的二名潛水員失蹤。
案例四:潛水員獨自潛水,經檢視係使用高比例氮氧混合氣潛水裝備,因無潛伴同行,失事原因無法鑑明,疑為深度未能控制造成氧中毒現象。
上述所舉的案例中,均有潛水員失蹤或死亡情形,危險等級最高,分析其共同的特徵如下:
一、 潛水形態多為船潛。
二、 潛點均屬海象較不穩定區域,海流海況不易預測,且均有潛水失事前例。
三、 除案例一之謝姓潛水員以外,失事之潛水員均為有經驗之資深潛水員。
四、 潛水員失事時,均無配備預防漂流之輔助裝具或措施。
以上所列舉的失事原因分析,在許多的潛水訓練準測中,均列為須加強注意的安全要項,雖說水面支援船隻亦負有相當之責任,然而不論就事前的的風險管理、事發時的評估處置以及事後的檢討,我們均可發現,產生危險事件,其直接因素,仍在於人員未按各項安全注意事項,落實風險因素的認知與預防。
就風險管理的角度而言,事前的安全提醒,也就是危險指數的認知,是最先要強調的步驟,再經由教育訓練的途徑,人員對危險產生認知,進而執行相對應之預防措施,如此可有效的防範危險事件的產生,降低風險指數。
然而如同本文所舉的案例,這當中大部分皆為資深、有經驗的潛水員,外在環境因素(如海況、船長之能力)固然不可期,然對於已知的可能危險,並未採取相對應之預防措施。案例二中之失事潛水員,若未奇蹟般幸運拾獲海面漂來的鋁泊包飲料,在長時間的海面漂流且無水份補充(日曬脫水、浸泡海水失溫)的情況下,即便獲救亦岌岌可危。幸而四人立即以繩索固定,且不斷相互鼓勵求生的意志,才能渡過這次的危機。
案例三中二名失蹤的潛水員原有相當大之獲救機會,然而在事發當時,因目視陸地而堅持脫隊自行上岸,錯估體力及陸岸距離,失去獲救的機會,殊為可惜,此為對風險的錯誤評估,導致採取錯誤的行動,造成危險事件。
案例四的潛水員為資深潛水教練,因獨自潛水以致遭遇危險狀況時,無潛伴施以援手,造成憾事。雖然在高級的潛水技術中,確有獨自潛水之項目,然而因使用高比例氮氧混合氣潛水裝備,若未有效控制潛水深度,極可能面臨氧中毒的危險。
 
肆、 策進與預防
經過上述的案例說明以及原因探討,本文嘗試以風險管理的流程,提出預防潛水意外事件的策進預防作為。
一、 危險認知:在各級的潛水教育訓練中,加強安全觀念的灌輸,尤其是預防危險情況的措施,禁止資淺及生心理不適的人員參加船潛或夜間潛水,不論資深、資淺,均須強化風險認知的危安意識。
二、 風險評估:在潛水的活動過程中,事先了解潛點情況,正確地認知與評估當時的潛水環境,潛水人員的生理、心理狀況,裝備妥善程度,緊急情況時的支援措施等等,均有賴潛水領隊人員詳加規劃與掌握。
三、 正確的處置:根據潛水的形態(岸潛、船潛、夜潛、放流潛水),若是遭遇緊急危安情況,潛水人員應依平時訓練所得,以及潛水經驗的累積,正確的判定當時情況,採取適當的反應措施,配合事先得宜的裝備配置,將遭遇情況時的風險指數降到最低。
四、 適切針對潛水人員能力分組,由資深人員帶領資淺人員伴潛,情況許可時,練習各項緊急情況的模擬與處置訓練,另針對歷來各項潛水失事實例,施以案例宣導,培養正確的潛水觀念與潛水技術。
五、 落實分級潛水作為:有許多剛習得潛水技術的人,就擅自帶領朋友體驗潛水的樂趣,其動機雖然無害,然而這樣的舉動,其實是使自己及朋友陷入最不可知的危險當中,不同的潛水技能,適用於不同的潛水情況,能夠在水中操作潛水裝備,不代表有能力保障別人面對所有的情況,根據自我本身的能力,在合格人員的帶領下,參加合適的潛水活動,才是安全的第一步。
 
伍、 結論
只要受過正確的訓練,落實執行各項潛水安全守則,潛水活動是一項非常健康且具有挑戰性質的休閒活動,隨著現今的休閒風氣普及,參加潛水活動的人數與日俱增,卻也陸續傳來大大小小的潛水意外事件,足見這項活動在迅速的推展過程中,也產生了腳步過快的問題。
「最大的危險,來自於不知道危險何在!」,在我們的工作、生活甚至是休閒活動中,有許多潛藏的危險存在,如果我們忽視、不了解,所造成的情形將是無法感知危險,無法處置危險,進而造成危險。

在本文中列舉的案例中有許多是資深的潛水員,更說明了危安意識的重要性,不論你有多優越的技能,仍有可能遭遇危險,最安全的做法,就是正確地評估並避免危險,若是遭遇危險時,只要裝備配置得當判斷處置得宜,當可全身而退,繼續享受潛水時與大自然溶為一體的樂趣。

潛水委員會

13. 休閒潛水環境與海洋的關係

休閒潛水環境與海洋的關係 作者:張忠峰 

資料來源:本會92年刊文章
 
壹、       前言
    伴隨著科技的進步,物質生活隨之豐足,國人的閒暇時間較以往擁有更多的時間,亦對於休閒運動的需求也更加重視,休閒運動的項目,更是日新月異(簡堃鐘,民90)。而早期被認為危險且屬貴族,少數人所從事的水肺休閒潛水運動,此時正風靡地展開(張忠峰,民91)。近年來也由於國人生活水準提高,陸上娛樂也漸漸不能滿足需求,於是休閒潛水活動遂蓬勃發展,人們便利用基本的潛水裝備,遨游海底,揭開水晶宮之奧秘。尤其近年來在大專院校體育總會的持續推廣下,使得參與該項活動的大專學生,有逐漸增加的趨勢(施長和,民90),然而潛水是項高度體能與智慧之運動,一位優秀的潛水員應具備的條件甚多,舉凡體育、地理、醫學、海洋等皆為學習潛水時應該涉及之基本科學,本文擬就海洋環境(包括潮汐、波浪、海流等三項)與水肺潛水之關係並結合經驗簡略敘述,供有意從事休閒潛水的國人參考。
 
貳.潮汐
  『海洋』海水面高度規律性的變化稱之為潮汐。人類對於潮汐的知識,已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一般科學界對於潮汐之觀念,始於紀元前第四世紀,至牛頓發明萬有引力定律(1687年)以後,而白朗理氏於1740年利用牛頓之觀念建立了潮汐平衡說(黃漢勇,民79)。
一.        潮汐形成的原因(摘自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潮汐觀測年報):
(一)     太陽與月亮之影響
潮汐之形成,主因由於地球、月亮、太陽三個星體之間相互吸引關係所形成,當地球繞太陽公轉時,其與太陽平均距離為1億5千萬公里,而公轉一周需時365天5時48分46秒,大致定為365天,同時,地球除公轉外,平均每24小時自轉一周,所以,地球按規律的橢圓形路徑繞形太陽,在相等的時間內永遠相等,故地球上有晝夜長短不等與四季變化的現象,月球為地球之衛星,環繞地球的軌道亦為橢圓形,兩者間平均距離為38萬公里,且依照萬有引力定理,應該是太陽與月球同時對於地球產生引力,然而兩者之間距離相差甚巨,而引力與距離平方成反比,所以,一般計算時將太陽之作用力省略。
 
因此潮汐的漲落與中國的陰曆關係密切。一般而言,一天之內海水面有兩次漲潮(滿朝)(Flood)及兩次退潮(落潮)(Ebb),此種潮汐型態稱之為半日潮,即每隔半日漲(退)潮一次。每次漲潮之間間隔12小時25分,一天兩次漲潮時間與地球自轉時間相差50分。而在一個月之中,每逢農曆初二或初三新月,與十六、十七滿月時,因為月球和太陽大致排在一直線上,月球和太陽的引力相加,使得海水面漲至最高,稱之為大潮(High Water),而在上弦月或下弦月時,海水面漲幅很小,這時候叫做小潮(Neep Tied)。一天中潮汐的週期和地球自轉的週期相差50分,而一個月中大潮週期比起朔望大約遲緩1.5日,與月球和地球間複雜的天體運動有關。台灣的潮汐,以西海岸較為複雜、高雄、基隆及淡水潮差(Tidal Rang)較小,約1公尺左右,南北向台中港附近潮差可達4公尺。
(二)     氣象引起之潮汐:高低氣壓通過時由於氣壓及風力等,氣象變化所引起海面的升降,稱為氣象潮(Meterological Tide)。
(三)     暴風潮(Storm Tide)或風浪潮(Wind Tide):是完全由強烈之離岸風或向岸風所吹送而成。風吹愈大或時間愈長,則海平面高度變化亦愈大。
(四)     氣壓潮:正常之海平面氣壓能將水銀柱壓高76公分或1013毫巴,此大氣壓又相當於10公尺左右之水柱高度,換言之,1毫巴之壓力相當於1公分之水柱,在一般的情況下,大部分的壓力最多比平常高約10-30毫巴,其所造成之海平面升降不過二、三十公分,不易為一般人察覺。
 
二、潮汐與潛水的關係
(一)      漲潮流與退潮流遇地形變化時,往往會形成旋渦,潛水人員遇到此種潮流時應特別注意,就台灣附近水域而言,漲潮時水流方向,大致由南向北流,所以一般稱為「南流」;退潮時海水則由北向南流;此為不變的定律(漁業局,民83)。當然在港灣或地形變化較大的區域,仍會有因地形變化的「地形流」,所以,潛水員到此處潛水時,因先請教當地居民或漁民,最好請當地潛水導遊同行較為安全。
(二)      潮差變化大致隨地形變化而有差異,以北部海岸而言,潮差大約在0.5~2公尺之間,另台中港附近因受狹長水域及水域較淺之影響,潮差達5公尺左右(中央氣象局,民88)。潮差之大小往往直接影響到潮流強度的變化,在同一地區有不同水量流過時,其流速必然不同,所以潮差愈大的地區所形成之潮流亦愈大,也直接影響潛水員的行動。
(三)      潮間帶之影響,所謂潮間帶就是高潮水面與低潮水面之間的區域,與地形及潮差具有相當密切之關係;也就是潮差愈大或,地形愈平緩,潮間帶就愈長(體委會,民88),這對潛水員而言,為相當重要之課題,因為當潛水員到達潛水點時,如剛好為滿潮,便匆忙下水,當潛完水後可能已是低潮,如果該地區潮間帶甚長,此時就得背全套潛水裝備在岩礁步行約幾十公尺。反過來說,若到達此處正屬低潮時,便在水邊換裝匆忙下水,當潛完水後剛好是漲潮時,將會發現置放於岸邊的裝備財產,均淨泡於水中。為避免不必要之困擾,潛水活動盡量避免於潮間帶較長地區從事。
(四)      台灣本島海灣內,潮流方向大致有一規律性。就是當退潮時上層水流向彎內流,而下層水流則向外流;漲潮時,則恰好相反;當然此並不是一定的定律,仍然隨地形(海岸及海底地形)的改變,而有流速及流向的變化。例如北部海岸的跳石、石門、野柳的三塊石及野柳鼻、卯澳鼻、鼻頭角、富貴角及貓鼻頭、三貂角、龍洞彎口等就是如此,當漲潮時海水從金山往富貴角方向流,退潮時則反方向流動,潛水人員應盡量避免在上述地點潛水;如遇到這種情況時,應順流向岸邊偏游迴岸。
(五)      最理想的潛水時間是潮流即將停止前半小時下水,潛完水時潮流正好停止或是將開始反向運動之潮流。
 
 
參、波浪
    一般人對海洋所了解的事物中以波浪要算是最普遍,其中有些波浪屬於風所造成,其他則為擾動所引起。波浪之運動,其水分子僅作上下的圓週運動,並不向前推進,然向前傳動者僅其波形而已。波浪之最高處微波峰(Wave Crest),最低處稱為波谷(Wave Trough),波風雨波谷間的高度差稱微波高(Wave High),兩波風或兩波谷間的長度稱微波長(Wave Length),相鄰兩波峰或波谷通過一點所經過之時間稱為週期(Wave Period)(黃漢勇,民79)。
 
一、波浪的基本原理
    波的個別水分子僅作往複運動但在深海時,其軌跡為圓形,並隨深度的變淺而逐漸成為橢圓形(短軸永遠與海面垂直),振幅亦自海面向下逐漸變小。波浪大致可分為深海波與淺海波兩種,若相對深度(深度與波長之比)甚大時,稱為深海波,當波浪至深海向海岸推進時且一但遇淺或觸底,其波速逐漸變低,波高逐漸變大,波常逐漸變短,而尖銳度亦隨之變大,惟週期保持不變,頻率增加(中華民國水中運動協會講議,民86)。
二、波浪的基本型態
 
    就波浪形態而言,下層水與表層水的運動狀況相類似,但振幅(圓週的半徑)隨深度增加而減少,當深度接近二分之一波長時,水分子的運動即將停止,因此潛水人員必須潛到這個深度以下才不致受到海面狂風巨浪的影響。當已經有波浪的海面再有風吹時,則不但可使海面的起伏加劇,而且能使海面上的空氣產生亂流,假設風向與波浪進行的方向相同,在波峰處,水分子順著風向作水平運動,在波峰上的空氣大都和水分子作同方向運動,波峰使其上方的水分子向上運動,因此在波峰的前方發展成低氣壓區,而增加此區的水分子向上運動,再往前到另一波峰時,空氣分子係向下運動,因此使迎風面的壓力增加,使迎風面的水面向下運動,如此助長了波浪的起伏。深海波浪經過淺海向海岸或海灘推進時,在靠近海岸之處即形成破碎,在破碎前一瞬間之波浪稱為碎波,此種碎浪並非生海中之波浪因受風之直接吹襲而使浪頂捲曲以致破碎之碎浪,碎波破碎以後稱為激浪(Surf);一列碎波在破碎以後常呈現異常猛烈之水分子運動及白色泡沫帶,凡有白色泡沫帶之區域稱為激浪區(Surf Zone)或破碎帶(A.D.S教練手冊)。
 
三、波浪與潛水員的關係
(一)在潛水計畫中,如何利用波浪來上下岸亦是一重要課題。通常波浪再三至四次小浪後會有一次大浪,有時候連續三、四個小浪後才有稍大一點的浪,連續幾次後才突然來個大浪。這對潛水員來講必須注意並善加利用。當您在海面浮游回岸或離果岸,如何利用海浪來前進?就是當浪推到你時,腳急速猛踢,當浪退時則靜止或踢慢一點,只要保持身體不退後即可,等待下一個來,如此即可輕而易舉地往前游動而不致浪費太多體力。
 
(二)波浪之起伏,直接影響水深之變化,往往間接的影響到整個潛水計畫。因為我們計算氮殘量係利用潛水總時間及深度來換算,如果浪振幅甚大,影響甚巨。另外關於「潛水安全停留」的問題亦不容忽視,當您在水下五公尺公尺做潛水安全停留時,由於浪之起伏甚易造成停留時間不足,而形成潛水減壓症。
 
(三)波浪影響水深之範圍約為當地波浪波長之二分之一,一般波浪之波長在十公尺左右,則影響到水深五公尺左右水域,在此範圍內,由於水質點之上下滾動,使潛水者有幌動之感覺,十分難受,故潛水者最好能盡量避免在較淺之水域潛水(A.D.S教練手冊)。
(四)激浪區之水流狀況混亂,且碎浪所攜帶之能量甚鉅,使潛水員無法在該區保持良好之平衡,故該等區域為潛水員之禁區。
 
肆、海流
    海流是海水運動的象現之一,與波浪之潮汐均不相同。波浪是一種臨時發生的波動現象,潮汐是一種有週期性的海面升降現象,同時有潮波及潮流之發生。這種潮流隨著時間變換;而海流則是一種比較固定的海水流動,並且向一定方向進行,僅有強弱變化。
 
一、        海流的成因
(一)海洋內部,海水的密度的分佈很不均勻,因此產生水壓差異而導致海水流動,這種海流稱為密度流(Density Current)。密度差的原因大致包括:蒸發、受熱不均、海水結冰、海水溶解、河水流入或陸上排水及海底沉澱物被攪動等(A.D.S教練手冊)。
(二)海面因風力作用,則上層海水與空氣間,因摩擦而產生一種應力,此應力使海水流動,此種海流及稱吹送流(Drift Current),此種流愈往深處則力量愈小,在一般45~90公尺處即可省略(葉國龍,民85)。
(三)海面因風、氣壓、降水或海水等的流入,而使海水水面傾斜並且發生之海流,稱為傾斜流(Slope Current)(葉國龍,民85)。
(四)除前面所說之原因外,當某處的海水向他處運動時,因水流有連續性,別處的流水來補充其缺,於是發生海流,稱為補流(
Compensating Current),其中有所謂的上升流與下降流。
 
二、        海流與潛水員的關係
(一)海流的大小,一般以節數來代替(一節即每小時水流動1853公尺),潛水人員一般都在水流二節以下之水域潛水(中華民國水中運動協會講議,民86),因為在二節以上之水流情況下,即使你使命地逆水游動,最多亦僅能在原地而無法前進,並在潛水當中遇上海流時,如果海流不太強時,潛水人員因以逆游的方式潛水,千萬不要順流潛水。如果水流很強時,則一邊順流一邊觀察海流之方向、強弱,同時靠岸邊斜游;或者盡可能潛到水底(在深度允許下),手抓住石頭慢慢地爬向岸邊;千萬不要上浮到水面或懸浮在半空中,因為這樣很容易被水流沖走而不自知。
(二)潛水人員應如何判斷流速之大小?訪間有一種簡單著方法那就是利用觀察你口中吐出之氣泡來計算,因為氣泡在完全靜止的水域時,由於空氣之浮力關係必垂直上升,若遇到有水流時,你可觀察氣泡上升之情形,原則上黃豆般大小之氣泡以45度上升時,約為0.6節之流速(因為此種氣泡之上升速度約每分鐘18公尺)。當傾斜角度愈小,則水流愈強。
 
(三)如果您是乘船潛水的話,則全體人員必須要有默契,在下水前確實做好同伴制度,如果遇到強流和水況不良時,資深潛水員(助理教練)或潛水教練一定要確實掌握所有人員且週遭狀況,並誘導所有潛水員一起上昇至水面,千萬不可分散,萬一在此情況下分散,此時潛水人員必須保持鎮靜,同時善加利用本身潛水裝備,如浮力背心等並游向岸邊或逆流方向潛游,等候船支救援。當然,最好在下水前做好潛水計畫,讓船上的預備潛水員或船長瞭解您的行蹤。
(四)台灣沿岸有幾個凸出的地形,如貓鼻頭、鵝鑾鼻、鼻頭角、卯澳及富貴角、蠟燭台等,這些地區的水流特別強,不適合潛水,但時下有很多人喜歡在那些地方潛水,因為那些地方屬於急流區,浮游性生物多,魚亦大,常常是水中守獵的天堂,但這些水域是非常危險的。
 
伍、結論
    潛水形如其他各種運動,皆在求鍛鍊強壯的身體,高尚友愛的情操、堅強不屈的毅力及敏捷銳利的反應。但是潛水比其他運動更能刺激對大自然奧秘的探求。基於「安全第一」的最重要信念,必須按部就班參加浮潛、水肺潛水的訓練課程(施長和,民90)。透過培養游泳的技能、水肺潛水的學科知能、器材裝備使用與維護及海洋環境的認識等教學指導過程,先以適應海面下二公尺左右的浮潛活動為基礎,直到正式背起水肺裝備潛入海底,才得以悠游在神秘壯麗的海洋中擁抱海底豐富的寶庫;欣賞海中每一樣生物、每一層景觀,並學習海洋的每一種知識。但別忘了,出發潛水前先熟識各種海況及知識,以達到更完美、更舒適的境界。 
 
 
參考文獻
黃漢勇(民79):海洋環境的影響。休閒潛水雜誌,第六期,17-22頁。
葉國龍(民85):潛水技巧入門,台南:文國書局。
中華民國水中運動協會(C.M.A.S)教學講義,(民86)。
行政院體委會(民88):水上活動篇,台北:吉瑞國際企業有限公司,12-69頁。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民88):潮汐觀測資料年報,台北:萬森興業有限公司。
簡堃鐘(民90):大專學生高爾夫初級課程內容論述。大專體育,第五十五期,1-10頁。
施長和(民90):不同水肺呼吸法對初學者基本運動能力、水中靜態及動態耗氣量之影響。台中:翠柏林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忠峰(民91):大專院校學生初學休閒水肺潛水時應有的認知。大專體育,第六十期,117-121頁。
國際潛水學校聯盟(A.D.S.)潛水教練手冊:救援潛水教練篇 台北:北大印刷有限公司。

 

潛水委員會

14. 我經歷過的幾次危險經驗(潛水篇)

我經歷過的幾次危險經驗(潛水篇)  理事長 / 曾應鉅

 

資料來源:本會94年刊文章

 

壹、前言:

十多年前8月14日,在一次暴雨過後接到消防單位來電,請求協助找尋落水之人員。一場豪大雨,無處宣洩的雨水將整個高雄縣岡山嘉興里地區淹至二樓高。在原只有1-2米左右深的排水溝頓時暴增至水深3-5米,完全覆蓋橋面,落水者在分不清橋面位置又不諳水性下,一腳踩空幾番掙扎没入水中。

 

    時尚於空軍服務的我,僅帶了一付眼罩式蛙鏡與老教頭胡來富陸上行舟趕赴現場,在陌生環境、滔滔濁水中搏命徒手上下打撈2.3個小時,方尋獲落水之高中女學生。打撈過程中下定決心:一定要去學潛水。

 

    同年12月在寒風刺骨中,與12位伙伴於中山大學泳池、墾丁海域習得CMAS初級潛水,正式參與潛水救生,卻也沒想到無心插柳柳成蔭,退伍後會以潛水教學、潛水工程為主業;結交更多的潛水同好,從過去的單打獨鬥潛水搜救,組成屬消防體系的救生中隊。

 

    近20年經歷上百次救溺打撈過程中,見過太多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場景,那種哭斷肝腸卻喚不回親情生命的景象,在夜深人靜之時感受尤深,除體會到學會游泳、救生真好之外,亦為多次潛水救溺、工作差點發生意外事件寫下個人心得,續去年年刊『我經歷過的幾件驚險失敗經驗(激流篇)』,野人獻曝提醒救生同界注意。      

 

貳、我經歷的幾次潛水危險經驗:

一、初加入義消,凡有救溺打撈任務,皆有捨我其誰的使命感;有天莫約夜間8-9點,消防隊來電謂於漁港區域有部貨卡落水,車內尚有一人待尋,接獲消息二話不說,提齊老婆協助完成的潛水裝備趕赴現場。夜間的漁港少了白日的喧囂,寧靜中透出幾許陰沉的氣氛。

 

『來了!來了!潛水的水鬼阿來了』,趕抵現場,迎面而來的是一連串相同的聲音,帶著許多期盼、宛若暗夜中見到明燈。

 

    在現場諸多的簡報中理出整體概況:父親帶國小兒子開小貨卡於港區前行,行駛中不慎衝入海中,父親於臨溺死前死命的將兒子托出水面,幸運的被岸上漁民救上,而他自己則不幸沉入海底--------。

 

    整妥裝備,臨下水前方發現指北針被熱心協助的人士不慎摔到而失靈,單槍匹馬、夜間搜尋、環境陌生、水深不可測,稍許猶豫後-----下水了。少了指北針指引,憑著直覺、一股勇氣往最後溺水者落水點前進,彷彿一往潛水搜尋龍蝦動作;莫約過了五分鐘卻覺週遭寂靜、詭異,忍不住浮出水面一望,大勢不妙,我居然潛入漁港內之涵箱,涵箱內一片死寂中不時傳來陣陣浪濤聲,彷彿述說著一位偉大的父親,臨死前將最後求生的機會給予兒子,無我之親情像大海般浩瀚。沉思片刻,理智告訴我應立刻離開此境,整理一下頭緒,想到方才海底稍有斜坡,想必高方為近港內,低方為較外海亦為進入之方,再次下潛,尋既定方向前進,1分鐘、2分鐘、3分鐘再浮出水面,聽到吵雜的聲音、熟悉的臉孔,研判正確脫困成功。   

 

夥伴蔡宇聲(聰耀)適時的加入支援行列,蔡員裝備齊全、潛水技術一流、如虎添翼般不到10分鐘落水之人車俱獲,完成本次任務。

 

記事:

  1. 裝備、人力不足下,不宜貿然下水。
  2. 潛水搜尋需配有水面及岸邊支援人員,尤其水面導引、支援人員幾乎不可少,萬不可憑一時之勇而發生更多意外。

 

二、民國八十幾年,某日,消防局來電謂茄萣鄉某村長於試船中不慎落水待尋,即與好友吳文盛、丁明浩備齊裝備火速乘船抵失事現場。當時興達遠洋漁港正如火如荼進行開港工程,港內海水如黃湯般混濁。

 

    我與吳兩人簡單溝通後,由丁在船上與漁民持前導繩慢車引領前進,水下我們潛水人員手握前導繩,取間隔約2米手腳並用並排搜尋前進。水深8米,起先一切皆在謹慎中進行,但搜尋約15分鐘後,漸習慣濁水中作業,動作開始未如事先約束將間隔之繩索向外拉緊,不知不覺間二人已在伸手可及處搜尋。就在當時,我左手一個橫掃,竟然將吳的二級頭掃下,並牢握在手中,待驚覺不對想摸索歸還時,但覺吳已迅速搶回二級頭並急速往水面上衝;為防範他發生潛水伕症,本能的抱抓他的蛙鞋,沒想到更加速他往上衝之速度,待抵水面吳劈頭問我的第一個問題是:我為何搶他的二級頭?第二個問題是:為何在他感危險時不讓它上升水面?有理說不清,完成搜尋動作後,這個誤解持續一段時間,事後我門有一共識:在濁水中搜尋,須持用的固定式橫桿(避免搜救人員相互擠壓),使用之潛水互助繩需用浮水性(避免沉底卡住礁石),在濁水區手需相互扶持,供精神之支持及信號之傳遞。

 

 

    三、91年6月晨,接到梓官鄉公所電話:位於梓官外海有一漁民落水需搜尋打撈,那時救生中隊具雛形,火速召集弟兄8員乘漁船出海,上船後方了解狀況:該漁民隨其父夜間出海作業,風高浪急,船隻作業前進中不慎落海失蹤,他們已搜尋一整天,不得已情況下方請我們協助,並說明水深約40米左右不會太深。聽完描述,慌了一半,1.搜尋位置僅為研判無確確標的,2.外海潮流南來北往水勢急、落水超過1整天,搜尋無疑大海撈針,3.水深超過30米實非一般休閒潛水員可進行之環境。

 

    望著漁民期盼的眼神,不忍讓他們失望,當下徵詢較有深海潛水經驗之夥伴蘇盈名同意後就位下潛。外海水流正強,潛下40餘米仍未見海床,卻被海流帶向更外海更深處。20餘分鐘後氣將用盡,亦超出安全潛水時間許多下浮出水面,此時搭乘之漁船在我們身後數百公尺之外。

 

    好不容易再上了船,船老大說:方才我們的方向錯誤,無論如何請我們再下一次,且剛剛請示神明向南行絕對萬無一失;望者一臉茫然的夥伴,看著信心滿滿的船老大,想著神聖的使命,在夥伴們換妥氣瓶後,再次躍入茫茫大海中。

 

   遵照神明指示,盯著指北針一路往南行,水深20米、30米、35米仍未見船老大描述的天然礁石區。到了38米時卻覺指北針亂了陣腳快速漫無目標的旋轉起來,起先以為是

我方向錯誤,亦快速順其旋轉方向繞行未果,想是否夥伴之指北針相靠太近相互影響所致,忙將其移開仍未能使指北針靜止,就在繼續繞行而感暈頭轉向中,一具生物彷如電腦銀幕畫面映入腦海:「你們來做甚麼?」生物彷彿如此問著我;「我們來找尋落水之漁民」,腦海回答著,生物在沉思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一股寒意莫名湧上,拉著蘇的BC示意快速上升,到了30米再看指北針,嘿!又正常了,與蘇再使了下潛手勢,平順抵海床,果如船老大所言:水深40米,一路南行唯不見可能卡住漁民之礁石,待氣壓至最後安全極限,平順上升,上船蘇第一句話:幹!在38米處差點暈過去------,與我心中的疑問不謀而合。

 

    原船返陸上用餐,船老大希望我們下午能繼續協助;中午傳來消息:另艘船已撈起該落水之漁民,就在我們早上尋覓之海域發現的。

 

    偶遇潛水老前輩蘇 焉教練,請教指北針盲點一事,『你氮醉了』,蘇教練明確的答覆,『但我很清醒啊!同時還有一位夥伴在場』,『哪個喝醉的人會說他醉了?』,蘇教練斬釘截鐵的回答倒真叫我醉了。

 

    四、86年間,與好友王文法清晨3點多出發趕赴斗六清理釣魚池池底汙泥,那時社會景氣正好,職業海釣場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成立,我們要清理的魚池魚群經常暴斃,根據王的診斷,為魚池池底汙泥產生之沼氣所致。

 

    王在簡單介紹場主與我認識後,即趕赴他場繼續他的診斷工作,留下我獨立作業。作業模式為潛水員下潛至水深約3-4米的池底,利用抽水機的軟管將淤泥抽排出,工作很簡單,但要耐得住身陷污泥、伸手不見五指、口乾舌燥的困境,及避免太多的雜物堵住抽水機機具。

 

    工作開始了,請場主協助利用一具水龜(沉底抽水機)將軟管中的空氣擠壓排除後,工作順利的進行著。每分鐘工作待遇45元,在爛泥巴堆中不知覺的心中哼起了歌兒。1瓶、2瓶、3瓶時間緩慢進行著,堆積著勞力換取的金錢。工作到第4瓶時,抽水機終於累積太多的雜物而停擺;上岸清畢雜物,請現場一釣客協助將水龜電源開啟,就在我循管子將接近水龜時電源開了,我明確的知道電源開了,因為我感受到從來沒有過的觸電經驗;在水中、在這段時間裡,我經常潛水用110伏特的電器在深海中找尋龍蝦、魚類,將他們擊昏再手到擒來,也經常碰到器具絕緣不良而觸電,但那只是110伏特,且用彈簧開關,觸電後開關會自動彈開。

 

    我明確的感受到強力的電源就在距離我身體不到1公尺的地方,電著我無法呼吸、無法活動、無法脫困。汙濁的漁塭,想必岸上替我開電源的釣客亦無法發現水下的我身處之危難吧。

 

    強力提醒自己,若死於此所將會被同夥笑掉大牙,而不會獲得一點同情、憐憫。一方面又想:萬一我昏迷了是否有人會用C.P.R.挽回我的生命?再也不電魚了,告訴自己:再也不敢電魚了,心中懺悔著想利用贖罪之心,獲得過往神靈、岸上釣客感受到而立刻關閉電源,此時能救我的應只剩這個管道吧。時間一秒一秒的過去,捲曲的軀體像極烤乳豬般膨漲欲裂,想到親友、家人;身體更漸下沉更接近漏電之水龜。終於,我看到我的靈魂如電動玩具中的小精靈般由心臟處竄出,急躁的漸往頭頂上衝,心想,當小精靈衝出頭頂後 我應昏迷或死亡吧!最後緊要關頭內心狂呼著「關電!關電!」,當下電真的關了,浮出水面又見到陽光,活著真好。開口清柔的說「差點被電電死!」,『啊!你真的被電電到?』,「你怎麼知道要關電?」沒有理會釣客的問題直接請教他,『我剛剛彷彿聽到你叫我關電,所以我就關掉了!』。

 

    剛從鬼門關前走一遭的我神情奕奕的了解問題的癥結:水龜有兩具,場主開一具不會漏電的供我使用;一具會漏電待修,釣客剛好開到差點電死我。依電器使用規則,水龜須配有漏電裝置方得使用,場主省錢忽略了我也沒察覺。

 

     那天,我仍若無其事的持續完成整個工作,只是在工作進行過程中,在場主的要求下,身體綁上一條確保繩,只要在一定點持續2.3分鐘工作不動,他們便拉我一下,看我是否還活著。那天臨走前,我將工作所得1/10交給場主,請他轉交給電我的那位大哥,感謝他能與我心電感應救了我一命。

    仍持續進行著許多危險的任務與工作,只是會對工作與任務的安全前置作業較為重視與要求,因為我不知道下次是否尚能好運氣的死裡逃生。

 

(作者現任中華民國水中運動協會理事長、高雄市消防局義消救生中隊中隊長)

潛水委員會

15. 潛水修行者與七彩寶石

潛水修行者與七彩寶石  作者:江學良

 

資料來源:本會97年刊文章

 

「專注就是禪定」古代的印度修行者曾如是說。

 

「如果潛水像修行者般的專注,那會是什麼樣的境地?」

 

    剛開始學習潛水時,總是會在恆春遇到一位沈默少言的教練,他總是專注在他的潛水上,甚少與之交談。

後來才發現,幾乎每次去潛水,他就在潛水店裡,不潛水時,他就在準備潛水;難道:他不用社交?他不用陪家人?他不用工作嗎?

 

    心中的一些問號,隨著潛水的時日增長,才逐漸聽聞他的一些「事蹟」,其實他也有工作要做,但是週末的時間裡,他一定在潛水…

 

    「潛的更久,潛的更深」,他的潛水已超越一般休閒潛水的範疇,而是在潛水的過程中,更專注在每一個細節…偶爾聽他講幾句話,從潛點的描述、氣象、潮汐、裝備、潛水生理、物理等,我發現這位教練的專業程度,實在超過我太多,除了愓勵自己的不足,更是要把握每次難得的機會向他請益討教…

 

而他的專注,在今年有了令人驚艷的成就:一本恆春地區的海蛞蝓專書!! 『美麗台灣—海蛞蝓』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每次去恆春的祥瑞潛水,常會看到吳松鴻教練在電視上即時view他的水下攝影作品,我發現到他的主題總是集中在一種微小但又神奇炫麗的生物:海蛞蝓sea slug。

 

    海蛞蝓是屬於腹足綱的水中軟體生物,也就是一般俗稱的「海兔」,特徵是牠的觸角及腮,赫赫有名的「西班牙舞孃」,就是海蛞蝓的一種,在吳教練的照片吸引下,我也試著在潛水時,觀察自己所尋獲的海蛞蝓…

隨時觀察的次數的增加,漸漸的發現這種生物實在太奇妙,牠的色彩彷彿是造物者的畫筆揮灑,各種顏色及與造型的匪夷所思搭配,實已超出人類的想像極限,形容為海中的七彩寶石一點也不為過!! 

    每每趴在水中,細細的端看這奇妙生物,有時侯,你甚至會覺得牠們是有表情的,有的時節牠們會出雙入對,有的時侯又是孤隻身影浪跡天涯,總的來說:有趣得很!!

 

    吳教練這本專書呈現的主題除了恆春墾丁地區的海蛞蝓之外,另外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本地海域生物的多樣性,據吳教練指出:當他開始有系統整理海蛞蝓的照片分類過程中,他也參考了許多美日等地區的專門書籍,儘管這些書中的海蛞蝓的資訊很豐富,但卻都是分佈在許多不同類型的海域,蒐羅頗費苦心,而他在本書中數百張美麗珍貴的海蛞蝓身影,卻來自墾丁地區四至五個潛點而己!!

也就是說,在單一區域中,本地的海蛞蝓密集程度,遠超過許多其它海域!!足見美麗的台灣海洋,孕含了多少美麗的生態與生物…

 

(內心OS:以前潛水時怎麼從沒注意過這些…)

 

    另外吳教練也教了一個小步數:要找海蛞蝓,不見得要到很深的水層,觀察別人的照片時,注意看背景的地形地貎及地質,或者是海蛞蝓駐足的海藻種類,多練習,下次命中率會更高!!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吳教練的工作是:「傳統糕點師傅」,這實在和潛水有很大的不同,他在民國80年就讀海專時(現今的海科大),就在學校上了潛水課,四年後晉任為潛水教練,從那時起,10幾年來的光陰都專注在潛水的領域中,也造就這本書的誕生,這其中投入的心力,外人實難以想像,對於一個並沒有受過正式生物分類科學訓練的人來說,這真的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現在我們去潛水,吳教練仍是專注在他的潛水,不過我們的話題不止多了海蛞蝓,也包括潛水的生理、各種領域的潛水技術,抱著學習的態度向他請益;對我來說,每趟的潛水就像是一次又一次的修行,而我學習的對象,正是一個已進入禪定狀態的潛水修行者…

潛水委員會

16. 密閉循環系統在洞穴潛水的應用

密閉循環系統在洞穴潛水的應用

 

摘譯:www.xray-mag.com,編譯 江學良

 

資料來源:本會98年刊文章

 

    密閉循環系統(CLOSED-CIRCUIT REBREATHERS,以下簡稱CCR)使用在洞穴潛水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大約10年前,Hans和Lotte Hass大膽的使用這種器材進入水下洞穴。知名人物有英國的Rob Palmer,美國的Bill Stone,George Irving and Jarrod Jablonski,歐洲的Olivier Isler...等人,都在洞穴潛水作業中使用CCR。

 

    最早是休閒洞穴潛水員在海軍的報廢品中發現純氧CCR,然後是Draeger公司的Dolphins進行測試、近代則有APD公司的Inspiration,現今,有許多的品牌和機型,它們在世界各地的洞穴潛水社團中,也越來越熱門..........

 

為什麼?

為什麼洞穴潛水要使用CCR?相較於高可靠度的傳統開放式水肺,這種型態的裝備有什麼好處?

 

額外的潛水時間

    CCR的一項主要優勢就是能達到更長的潛水時間,在洞穴環境中,這就變成了更多的探勘作業時間,進行多數傳統開放式水肺無法做到的潛水,CCR也增加了額外的安全限度,它提供了洞穴潛水員更多的時間以掌握緊急狀況,這些狀況有可能是錯失了導引線、找不到出口,或是潛伴失蹤,需要更多的搜尋時間,或是燈具故障、全面性的淤泥懸浮干擾(低能見度),都需要更多額外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如同遇到出口時,必須斷然的慢下來。

 

良好的浮力特性

    在洞穴潛水中,浮力控制很明顯的是最重要的技巧之一,可預防揚起底部的淤沙,對一個CCR潛水員來說,氣瓶的剩餘浮力絕對是左右了全程潛水,因此,以額外的配重補償潛水結束前空瓶時所增加的浮力是沒有必要的,較少的配重代表了較好的平衡,以及水中前進時較少的能量消耗。

 

沒有氣泡

    另一個問題,開放式水肺洞穴潛水員會遇到的,稱之為滲透(percolation),氣泡會在眼前形成一道牆造成視線干擾,而且會積聚在洞穴頂部攪動某些泥沙,然而這不會發生在CCR潛水員身上,它同時也有助於水下通訊(咬著咬嘴說話是有可能的),在多數人尋找洞穴時維持寂靜。

 

使用混合氣的彈性化

    探勘一個未知的洞穴系統時,使用混合氣CCR具有相當多的好處,面臨氣體混合選擇時,潛水計畫更為容易,即便是無法先確認洞穴的實際深度,相較於同樣濃度的氣體,相同的稀釋氣體可以適用於更大的深度範圍,上升過程中,混合氣CCR同時也提供最佳化的減壓氣體濃度,這點在洞穴潛水中更顯優勢,以完美的yo-yo剖面方式(yo-yo Profile)作結束。

(譯註:洞穴潛水將結束時,常會遇到許多上上下下的地形...)

 

溫暖

    大多數的洞穴系統位於又冰又冷的水中(例如墨西哥和古巴),CCR提供了潛水員額外的溫暖

比起從氣瓶中吸進寒冷的空氣,當你的潛水時間長達數小時,CCR循環的溫暖氣體絕對是有好處的。

 

重量

    許多洞穴系統位處偏遠之處,當潛水小組打算探勘某些極深的洞穴時,使用傳統開放式水肺所要擕帶的氣體總量,有時侯根本不切實際,先不討論緊急脫離所需要的氣體,CCR有助於裝備小型化,以及後勤作業的彈性化,一具增壓泵和少數幾桶蘇達明(sodalime,吸附劑),就有機會實質的進行任何洞穴的冒險。

 

但是

    單單只是有一套CCR是不足以進行洞穴潛水的,仍有一些必要的特定條件和安全要項得同時俱備。

 

抬頭顯示器(HUD)

    HUD是進行安全的洞穴潛水裝備的主要元件,它能告訴你氣體濃度是否正確,甚至提示你其它潛在性的問題,(氧感測器、電池電力、減壓程序..等等),所有這些訊息都會顯示在手持式顯示器上,但是在洞穴中,你必須把手空出來忙別的事,例如:操作捲線軸以收放引導繩、設定跳線(註)、擠過一條窄小的通道、操作水中推進器、描繪地圖...等等。

(譯註:set up a jump,jumping off of the mainline onto another line,從主線設定連接一條到其它支線的引導繩,詳情請參閱http://www.bigbluetech.net/big-blue-tech-news/2009/11/09/complex-cave-diving-navigation/)

 

平衡

    某些CCR有讓潛水員底部過重的傾向,這有可能是因為某些不同的元件,(氣瓶和過濾罐、跨肩式(OTS,over the should)或背置式對應氣囊),或是潛水員自身的其它裝備(乾溼式防寒衣、超重的蛙鞋、分離式灯具...等等)。在真正進行洞穴之前,確定平衡是很重要的(水平位置、頭部微向下,腳朝上),這可以經由運用某些調整或是一些平衡配重來達成,而流線外型的設置和管線的收整,(中壓管、顯示器連接纜線...等)。

 

 外接氣體切換功能(off-board gas switch)

    對洞穴潛水而言,這是非常重要的功能,這可讓你使用不同的外接氣瓶,接續到迴路中,如果遇到氣體耗盡、電子線路失效、裝備故障、過濾罐失效,潛水員仍可以在不放棄迴路的情況下,手動操作整個系統(全密閉、半密閉或是開放模式),額外的氣瓶也意味著增加了潛水員的時間與範圍,所有的外接氣瓶都要確認有相同配置的低壓管連接著。

 

安全脫離路線

所有的洞穴潛水員都必須確認,因為任何理由必須放棄迴路時(通常是因為全面性的迴路進水或是嚴重的血碳酸過多症),能夠安全返回出口(包含水面)。在大部分的情況下,這意味著擕帶足夠的開放系統的支援氣體,以便執行完整的緊急脫離程序。當支援氣體的需求量太大時,這也可以是另一套CCR系統。

 

緊急切換閥(Bail-Out Valve)

    在CCR系統中緊急切換閥(BOV)對於面臨緊急情情況時避免操作負荷(task loading),是非常有用的,當循環系統發生問題時,可提供安全、簡易又快速的方式,切換到開放系統,例如浮力排氣、鎖定捲線軸等,然後再檢查問題並解決。此外,遭遇CO2中毒症狀的潛水員,移除咬嘴並切換調節器是有困難的,因為呼吸動作可能已經不能自主控制...。如果他們試著這麼做,極有可能嗆水,在洞穴環境中使用CCR,當頂流或通過窄小通道時,CO2中毒是非常有可能性的,BOV閥是個快速而安全的解決方案,至少可以意識清楚地呼吸,並有時間冷靜下來,以便切換到OC緊急脫離氣瓶。

 

潛在的問題

    很明顯的,在CCR系統在洞穴探勘作業中,是非常有用的工具,不過,這其中存在著二個主要問題。1、錯誤的時間管理:CCR提供了洞穴潛水時額外的潛水時間,這也會增加了氧曝露時間,或耗盡氣瓶,而超出過濾罐的有效時間,也是個該考慮的問題。2、操作負荷(task loading):別忘記洞穴潛水是非常吃力的活動,有許多的事要忙,有許多的事要想,查覺狀況徵侯是每一次的洞穴潛水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增加任何一項更多操作負荷的裝備(例如多一套CCR)並無助於應付正常情況下的洞穴潛水,更別提是緊急的狀況了。

 

紀律

    在洞穴潛水訓練中,如同我們常說的,洞穴潛水不是每個人都能玩的,若加上CCR,我們要說;CCR洞穴潛水絕對不是每個人都能玩的,在封閉環境中潛水前,首先必須是非常有經驗的CCR潛水員,而CCR洞穴潛水員的主要態度就是紀律,一個人需要嚴守"不超過任何容易踰越的限制",而且不要心存僥倖,因為安全也似乎可以如此面對...直到出了麻煩的那天,而這有可能要數年後才會發生,對於洞穴系統進行深入的探勘作業時,CCR是非常便利的工具,在洞穴環境中可能發生的緊急情況時,它也是一項很好的解決方案,不過,儘管此處已羅列了許多它的益處,這仍不是一項可簡易使用、立即適應需求的工具,有經驗的OC洞穴潛水員,或是有經驗的CCR潛水員,都需要時間整合這二項技術,只有做到這二個要求時他們才有可能到達這二者最完美的境界。

潛水委員會

17. 全民水中安全運動-浮潛休閒活動的重要性

全民水中安全運動-浮潛休閒活動的重要性

 
創會理事長 謝新曦
 
資料來源:本會98年刊文章
 
  為全民水中安全運動、健身及寓教於育樂,最重要是如何減少水難的發生,必須推動水中安全活動,以浮潛為基礎來使全民適水性,應積極的推廣全民〝浮潛運動〞。
 
其目的
1、如何呼籲政府了解全民水中安全運動的重要性。
2、如何使愛玩水者免於水難。
3、如何給游泳玩水者本身有自救能力,適水性是很重要的。
4、如何開導家長了解雙蹼浮潛的重要性,讓子女參與親近水上活動。
5、如何使游泳池的經營者了解開放時段或水道給〝潛水三寶〞活動,以增加泳池運用的價值,造福全民水中運動的空間,並可增加泳池的營收。
6、如何使四面環海以海洋立國的我國海域,建設為一多處可進出海岸的安全環境,增加水上活動空間。以利海上活動〝浮潛〞的發展。
7、如何給政府認同,教育單位列入〝甄試加分〞,鼓勵學子多多參與。
 
    台灣四面環海,高山湖泊,清溪流水,幾乎都可輕易的接觸到水,玩水的愛好者無法統計。而我國早期是以農立國,今以海洋立國自居,為了我們的子女及全民水中活動的安全,在我們的海島國家是一非常重要的課題。以我國的習俗,一般家長傳統的觀念都有〝水火無情〞的念頭,致使兒女無法親近水上活動,而偷偷的約三邀四的於盛夏放假期間到河川、海邊游泳,戲水遊玩,這一直是溺水事件層出不窮的主因。雖然全國各救生團體於盛夏出動為數眾多的義務救生員派駐河川海邊防止水難,也是有漏洞。應如何防止溺水事件的一再發生,最重要的是如何使全民了解水性、親近水中活動、適應水中環境,並利用器材功能教育浮潛以及自救能力,之後進而學游泳及水肺潛水,這樣才能免於水難。
 
    然而在醫學上水療是一項很重要的治療應用,而游泳是一項眾人皆知的很好運動項目,少有傷害健身的水中活動,但溺水事件總是少不了,尤其〝浮潛〞更是一項最理想的適水性項目。就以游泳與浮潛來比較:游泳來說是靠體力與技巧結合的活動,但因自信與疏忽而造成力竭與抽筋及無法抗拒水流因而溺水,而浮潛其安全性是以小小的技巧加上〝潛水三寶〞:面鏡、呼吸管、蛙鞋的器材,其功能的應用幫助人體浮於水面以面鏡觀看環境並可自由呼吸及以蛙鞋推進游動,就是不會游泳的人也可以在1〜2小時,就可悠游水面數百公尺。而游泳是必須有一套完整的訓練,一般最快也要七天才會游,但也不一定能自救,依經驗是不可能辦到的。
 
    據國際上的研究報導 台灣兒童溺水死亡率 〜 高居亞洲區第一位
台灣海域廣大、河川湍急,加上南部魚塭不時傳出淹死個案,對於兒童生命安全暗藏危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研究,台灣14歲以內的兒童溺水死亡率高達10萬分之1.8,經由進行調查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1國當中,高居第一位。衛生署兒童健康推展委員會2006年底公佈
「兒童重要健康資料分析報告」的調查,援引WHO的數據,分析OECD 21國的兒童事故資料。
兒童健康推展委員會執行秘書、成大醫學系小兒科教授林秀娟分析,台灣兒童的溺水死亡率高居21國的第一名,顯示戲水事故對台灣兒童生命是非常大的威脅。排名第二的是南韓、墨西哥。
 
  水中運動項目中〝浮潛〞是一很重要的基礎活動,為了全民水中安全。應如何推廣〝浮潛活動〞從一般運動來與潛水比較,簡單的說潛水的人必須要受嚴格的訓練及學科的教育,其可涉獵很多不同的科學,如物理、氣象、生理、醫學、生物、海洋學、環境、法規等,增廣見識是任何運動都沒有的,是教育子弟的一大好搖籃,當然要啟動全面性的推廣活動。
 
推動方式以舉辦浮潛競技錦標賽
   
    其目的不是拿獎,重要是如何以浮潛運動提升適水技術並健身,進而促進友誼及禮儀的養成,並使適應水性免於水難。遇到有難時如何來發揮互助救人。
按日本目前所舉辦的浮潛競技活動方式以年齡分級制,分為:孩童組、青少年組、公開組
分男女組:雙蹼50公尺、100公尺、200公尺、400公尺、100公尺男女配對水肺共生、200公尺水肺競速分男女組
          4x100接力、男女混合接力
水面救援:水面救生拖帶100公尺分男女組
 
器材之規定:                                                                                                        
    泳池競技以潛水三寶:面鏡、呼吸管、蛙鞋以及防寒衣。(以市售產品為主,不可使用修改以及自己製作的)
 
    國際上知名的潛水教學組織PADI、CMAS都有要發展浮潛活動,但未積極,而目前國內無專責機構將浮潛運動好好的發展為全民水中活動,都是各協會單獨活動,不易普及,競賽要標準化、證照化。可造福玩水人的安全。
 
  而日本中央運動株式會社後藤忠治先生(40年前是日本奧運游泳選手,未能進入前三名而遺憾,立志要培訓年青奧運選手,總算給他實現三金三銀三銅的願望)。對浮潛與水肺潛水之安全關心,特對此二項運動著手振興普及教育,以他自己所創的公司進行開放潛水課程,如今16年前更是結合社團、廠商共同舉辦室內浮潛錦標賽,他認為室內浮潛不單單是休閒活動,而是對環境教育,增強體力,對水肺潛水意外之減少有幫助,也有益於親子活動,更是社交活動的一項體驗,是友誼及禮儀的養成交流場所,並對自己的自我肯定。
 
  我本人的另一看法是浮潛除了以上觀念外,真正的訴求是如何減少全民水難的發生。
舉辦全民水中安全運動的活動提升浮潛活動、水肺潛水、游泳能力,將這活動全面普及化,其目的也是幫助國民生活的品質,向上提升及減少溺水事件的發生。